四谈城镇化-未必非要先改革户籍制度


   据传城镇化工作会议之所以迟迟没有召开,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负责城镇化规划的国家发改委上报的规划方案的一些细节令高层并不如意,其中方案依然对城镇化的政府支出浓墨重彩,据报道将达40万亿元,在当下地方债务危机开始显现的背景下引起高层的关注和担忧,刚刚IMF第一副总裁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12年地方债的规模占GDP已达50%,而上一年度这一比例仅为10%,可想而知这一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推动大建设,高增长的疯狂!其实强调政府支出的城镇化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城市化的思维,其弊病是不言而喻的,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会更加有效,但如何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呢?笔者之前曾撰文支出就是通过政策帮助,资金扶持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了解市场,并逐步掌握,洞悉市场的规律,最终达到融入市场,利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手段,加之个人的勤奋去创造财富。本文主要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浅谈如何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现在对城镇化方案或者对改革的一个诟病就是户籍制度,也就是正是因为一个制度就天然造成城乡的不平等,也因为此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说户籍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制度,改革首先应该改革户籍制度,同在一个国度里,应该享受普惠的阳光。确实户籍制度造成巨大的不平等,但是户籍制度能否就立即推倒呢?我想目前对于各方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案,因为对于城镇及其以上级别的政府来说不愿意放开户籍或者最多有条件的放松户籍(比如购房,长期居住,商业成功人士也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的,显然这不符合人人享有迁徙自由的根本权利),否则无条件的放开户籍会导致支出的增加和短期各种服务供给的短缺所引发各种矛盾,另外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农民都适合在城镇生产生活,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未必需要先改革户籍制度,因为改革户籍制度必与土地问题挂钩,也就是成为城镇一员享受城镇各种待遇的同时,也应该把土地归还给村集体,然而如果经过市场检验其不适合在城镇生产生活,就会来回倒腾,所以允许有一个先试的过程,这样就不不要立马改变身份,但必要的便利是要给的,也就是改革可以从局部开始,比如教育和医疗,参加新农合可以在城镇接续,而根据居住地其子女就近入学,这本身也符合教育规模化导致质量提升的趋势,当然最终要熨平城乡各种福利待遇的差异,让所有的人在各种禀赋下选择适合自己生产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