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这个问题是自古以来在用人方面极为重视的,就是“德才兼备”的领导标准,或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德,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德行、品德;才,就是才干、才能。今天我们不谈才的方面,就说德。因为稻盛先生也是强调的,因为:“违规违法的精英,他都具出色的才干,也有情及使命感,付出的努力也在常人之上。但关键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很可惜,他的能力和努力无法用于正道。他错误危害社会,也自己套上了索。”(《活法》)以我的理解,就是说,有的精英们才干有余、德行不行。这种“精英”的危害比起“愚钝”的普通人更大、更厉害。因为他们身居要职、因为他们聪明狡黠、因为他们影响力更大。稻盛先生说的德重于才,和习近平最近强调的用干部标准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何稻盛先生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讲课的一个原因吧。

德,在领导身上可以延伸为品行﹑作风。孔子《论语.颜渊》说:“君子之风,小人之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上层(领导)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三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就意识到官(领导)德的重要性了。我们也不谈社会现象,还是回到稻盛先生说的企业领导人方面。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部门的走向、人心所向,与这个公司、团队、部门的领导人、领导团队有密不可分的必然关系。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就是“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就极为通俗的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的领导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忠于公司、忠于职守、忠于制度、忠于流程、忠于员工利益、忠于企业哲学和文化。这样,才能一枝不动、百枝不摇。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德也是“根”,是基础。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做官、做企业领导的根、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个有才无德的领导,包括部门领导,坚决不能用、坚决要屏蔽、坚决要删除。这样的领导,不仅不能带好一个团队和部门,而且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震派”。一个有德的领导人,即使在才方面有些缺欠也不要紧,他的德可以弥补才方面的不足,也可以继续提高。他可以以德来统领一个团队、他可以以德来感化周围的人、他可以带动一个团队走向正轨。对这个问题,稻盛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现今的日本社会,比领导人个人素更大的问题领导人的方式本身。我选组织领导人的基准,是把人的能力、干才放在了人格之上。不重人品,只按照能力——比如学,考分数——来配置人才。公务员好的人可居政府要,或作精英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活法》)其实,不仅仅在日本,我们中国亦是如此。

林肯说:“几乎所有人都可能忍受逆境,但如果想测试一个人的品格,就给他权力。”做领导的要首先有德,不是凭权力和蛮横以势压人,要以德服人、以德管理。比如,一个好的领导不仅仅是要布置、安排、检查下级的工作,同时也要指导、告诉下级如何去做,特别是对新入职的和年轻人,领导、领导,就是要带领下级去干,也要成为下级的好导师;领导还要同情与体谅下级。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对下属有同情心。此外,必须理解下属,体谅他们的困难;再就是领导也要推功揽过,不要揽功推过,成功的领导者必须甘愿为下级所犯的错误与过失承担责任。假如他企图推卸责任,那么他的领导地位就无法保全。假如下级中有人犯了错而且无法胜任他的职位,领导者就必须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败,更不要动辄发火、指责,不能贪团队功为己有、贪他人功为己有;领导要有一身正气,亲有爱心之人,远离居心叵测之人。如果没有公平与正义感,领导者就无法指导追随者,无法得到他们的尊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喜欢什么,就会有人逢迎什么。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总有那么一些人专门会阿谀奉承、投其所好,他们就是做这个的,叫做羡慕嫉妒恨,还有溜须拍马造谣诽谤。一个企业、团队、部门的风气是否正,不在那些谄媚的小人,而在领导,在那个环境、在那个“气场”,因为你得意什么,就有人给你什么呀!“我们敬重的西乡隆盛说过‘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褒赏’。就是说,有功绩的人予以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领导职位一定要有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虽是百年以前的老话,却普遍适用,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