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价暴跌和实金售罄想到的几个问题(1)


近期,国际黄金期货价格的暴跌和随后出现的中国大妈购金潮,被重重地娱乐化地渲染了一番,至今仍然还有人在津津乐道地讨论中国大妈购金是亏还是赚。事实上,在金价暴跌以及之后的反弹复归平静后,对曾经的若干热点问题作一点再思考,弄明白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或许会更有价值一些。

 

思考一:金价为什么会反传统经济理论而下跌

在世界已经陷入滥发纸币的恶性循环中,为什么金价反而会大跌,这是用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即使用通胀已经受到控制或金价已经估值过高作为主要的解释理由。实际上,如果用明斯基的金融过剩概念来解释近期的金价暴跌,一切困惑或许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当今世界,在任何物品被金融化或和金融沾边后,其年度交易量就必然会比相应的实物交易量要放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外汇交易方面如此,黄金交易方面也概莫能外。全世界的黄金年产量不过就3500吨左右,但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世界黄金期货交易量却达到了19.84万吨,为实物金交易量的60多倍。从表面上看,成交量的放大是因为形成了市场炒作而来回易手造成的,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现今的金融市场为诸如此类的炒作提供了杠杆式借贷资金,而杠杆式的借贷资金又只能囿于金融范畴内流动。因此,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和市场热点的转换,巨量资金就充当着买入卖出的中介,不停地在金融市场各个部分间转移流动,形成了巨大的交易量。作为金融市场一个组成部分的期货市场的如此运转模式,也因此决定了期货市场领域必然是资金密集的领域。

既然以资金密集为本质特点,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就是绝对大的资金量拥有者,对交易的价格水平就拥有相对大的调控能力,从而就容易成为交易市场中的强者。这个说法是一个不必严格证明就可以被理解认同的结论,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当然,既然是市场,大资金影响交易价格的方式必须是要能够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这是大前提。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因为任何规则都会存在可以利用的一面。

尽管炒作交易因甚少与有实物流动或易主的实物交易相关联,属于虚拟交易(如纸黄金的交易并不引起多少实物黄金的易手一样),但由于虚拟交易的交易量大,又因为许多实物生产企业、交易商为了逐利目的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间(所谓的套期保值就是如此),无形中由虚拟交易形成的价格就反而成了实物交易的价格参照基准。由此,虚拟交易市场中的资金大鳄,就有了比较直接地控制实物交易市场价格的能力,即拥有了所谓的定价权。当市场发展到了由虚拟交易来形成实物交易价格这一步时,就会出现超过市场实际实物需求的过量囤积和恶意抛空的投机行为,并因此成为影响市场真正的供需关系的一个直接原因。到此时,传统经济学中的由实物供需决定市场价格的规律,即价格随供求关系波动的规律,也就随之基本失效。市场的实物供需情况对市场价格能够产生的影响力,最多也就剩下对可能会产生的实物供应的紧缺和充沛程度的预计和想象了。

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最初建立时的理由都非常合理甚至悦耳动听,即可以为实物生产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手段和场所。但事物的发展最终必然会走向反面。经过上百年的运作,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已经再也难以划出清晰的界线,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变成了仅占期货市场交易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目前的期货市场无论怎么去美化,都已无法掩盖其以投机操作为主要操作的本质。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市场已经发展到了明斯基所定义的金融过剩的阶段。由此可见,任何解释此次黄金暴跌的理由,如说通胀受到了控制也好,说黄金的避险作用降低了也好,甚至说中国需求因素降低也好,都仅仅是事后的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如果硬要找出一个本质上存在的理由,那就是一次在现有市场游戏规则掩盖下的大资金操控市场的行为,其短期作用就是要达到逼仓目的,使得大量多头损手离场而获利。而更长期一点地看,就是要扑灭近两三年内形成的对黄金价格走势的已经比较趋同的认识,并促使形成有利于大资金用较隐秘的手法继续操控市场的环境氛围。

事实上,这次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再次说明了,在金融过剩的时代,任何传统经济学的理论,都难以甚至无法解释短期的大资金流动带来的投机行为所能导致的后果。近期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一些世界大央行纷纷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困扰金融界的意大利大选结束、被视为此次黄金暴跌的元凶之一的塞浦路斯出售黄金事项的终止,以及美国的非农数据逻辑上利好金价,这些本来都该利好金价的数据,却都未能改变黄金价格的近期走势,就是黄金价格事实上被操控的明证。

 

思考二:购金潮是金价下跌后才产生的吗?

国际金价自412415出现暴跌,在以后的媒体关于抢购实物黄金的报道中,绝大多数报道都没有提及在这之前的实物黄金市场的交易情况,从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都是在金价暴跌后才出现实物黄金的抢购潮,甚至因此创造了“中国大妈”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体名称,实则大不然。从今年前些时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了解到,购金热至少在2月份就出现了,早在222,就已经有报道称,素有“中国黄金第一家”之称的北京菜百公司菜市口总店,在一楼黄金饰品区,前来购买项链、戒指等千足金饰品的顾客人满为患,而在收银台前等待付款的顾客更是排起了长队。

在今年清明节后,又有报道说清明小长假,黄金的销售量增长了30%。

由此可见,中国大妈们疯狂购金潮并不是由国际金价暴跌而触发的,在国际金价逐渐下跌的半年内,市场对实物金的需求已经在明显增长,国际金价的暴跌仅仅是使得购金潮变得更为凶猛、更显得惊心动魄的一个刺激因素而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3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4月的暴跌之前,多国央行都在继续增持黄金。俄罗斯近几年一直在买进黄金,2月份增持黄金6.998吨,3月份增持4.7吨,该国截至3月底的官方黄金储备总量已经达到981.648吨(约3156万盎司)。土耳其2月增持黄金5.574吨,3月增持黄金33吨,至3月底的官方黄金储备达到了408.874吨。哈萨克斯坦2月增持黄金4.914吨,至121.670吨,3月份仍在增持。

韩国央行2月份黄金储备规模增加了10.3亿美元至47.9亿美元,占其外汇储备的1.5%左右,其黄金储备量增加了近1/4,储备额增加了近1/3。若以每盎司1650美元的价格计算,10.3亿美元约可以购买20吨黄金。

此外,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希腊、吉尔斯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塞尔维亚和蒙古也在23月份继续少量买入黄金,小幅增加着各自的官方黄金储备。

相比增持黄金储备的国家增持的数量,减持黄金的国家的行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捷克、加拿大和比利时在23月份合共削减的黄金储备不到1吨。

尽管央行增持黄金的行为,其影响力应远胜过中国大妈的抢购,但媒体显然对报道有关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缺乏兴趣。将焦点集中在“中国大妈”的购金行为上,无疑是将经济事件娱乐化的结果,也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

  

思考三:购金潮的范围就仅限于中国和印度吗?

又有很多报道谓之,购金潮仅在中国和印度发生,实则又不然。在美国,在日本、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乃至在迪拜以及中东的其他国家,都出现了购买实物金的风潮。有所差别的只是在于西方人以选择购买金币为多,而东方人则以购买首饰黄金为多。这实际上是东西方人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所导致。

美国铸币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金币销量高达20.95万盎司,约3.4倍于3月的6.2万盎司,为200912月以来最高单月销量。仅417一天就出售了6.35万盎司,约合2吨的金币,创下日销售最高纪录。因1/10盎司的美国鹰洋金币热销,耗尽了政府的已有库存,美国铸币局423被迫停售这一产品,这是自200911月来首次停售金币。在426,亦有报道称,美国最大银行金库遭“黄金挤兑”,24小时内库存量狂减65%。由此可以想见实物金在美国的炙热销售景象之一斑。而在澳大利亚也出现过一周的黄金销量急剧增长一倍多的情况。

因此,在金价出现暴跌后,在比价落差所形成的心理暗示下,热购实物金的行为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而非仅仅是中国大妈所为。媒体突出中国大妈的形象,说到底仍然是为了追求新闻的娱乐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