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有企业


  中国的国企是怎么来的?无非4条途径:一是政权变更的结果,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三是升级过渡的结果,四是国家投资开办的新企业。国有工业企业为例:亏损企业所占的比例,20世纪70年代为29.5%,80年代1/3明亏,1/3暗亏,加起来已达2/3了;90年代亏损情况愈演愈烈,到1996年终于发生质变——国企亏损总额超过利润总额,盈亏相抵之后是净亏损。引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进一步对全国仅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的净亏损作分析:1996年为18亿元,1997年上升到293亿元,1998年又上升到550亿元。国企的经济效益趋势实在是不妙。不过国有经济效益低下,并非中国特色。举例说,前苏联、东欧莫不如此。即使在资本主义世界,无论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统计资料表明,国有经济效益普遍比较低。而这是由国有制的基本特征——所有权非人格化——决定的。私有经济的终极所有者都是个人,它与张老板、李老板、赵股东、王股东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国有经济的所有者却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它与任何个人都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因而经济驱动力必然要小得多。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或多或少都要吃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