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深市投资者结构和行为变化特征》的报告,暴露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投资者结构与行为变化的“冰山一角”,更应该引起监管者、投资者等多方的深刻反思。毫无疑问,投资者蜕变成“中国式赌徒”并不是偶然的,而是A股市场存在诸多方面弊端与缺陷的必然。
报告显示,2009年~2012年间,个人投资者持股天数逐步增加,从31.9天升至39.1天,机构投资者则为190.3天。笔者以为,深交所据此得出“投资者交易行为出现改善趋势,市场理性程度有所增加”的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必须指出的是,2010年~2012年A股连续三年“熊霸全球”,许多投资者因为持股被套甚至是深度套牢而没有交易,才造成个人投资者持股天数“被增加”的假象。而且,在单边市中,投资者交易行为所出现的变化,并不具备真正的代表性。
尽管如此,并不妨碍投资者变成“中国式赌徒”结论的成立。之所以如此,显然并非没有原因。其一,与A股市场定位错误有关。A股市场是一个“圈钱市”,“重筹资,轻回报”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最大限度地为融资者服务,而将投资者的利益远远地抛在脑后,是A股的一大特色。上市公司不重视回报股东的结果,必然是投资者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博取差价的方式来获取收益。既然是“博”,当然就免不了有“赌”的成分在内。
其二,长期以来,股市的投资文化与投资习惯等均与投机结下了不解之缘。A股既是“圈钱市”,也是名副其实的“投机市”。新股挂牌、资产重组、定向增发等的背后,都有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匆忙的投机身影。沪深两市超过85%的交易量由散户完成的,不仅说明散户交投活跃,更是其奉行投机理念的必然,也是投资者喜欢追逐概念与题材的必然。
其三,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上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A股诞生20余年来,真正具备持续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往往是各领风骚三两年,之后便归于沉寂,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上市公司本身不具备投资价值,投资者进行“投资”并不意味着会有回报,其弃“投资”而热衷于投机亦在情理之中。
其四,市场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个人投资者,其合法权益往往是没有保障的。特别是在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上,个人投资者总是成为埋单的一方。“先知先觉”者能通过信息优势或资金优势、持股优势,达到“鱼肉”个人投资者的目的,此时的投资者只能以快进快出的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
其五,投资者普遍存在浮躁的心态。资本市场是一个逐利场,各参与方无不是为了“利益”而来。市场上亦频频上演着财富神话,许多投资者买入股票后,恨不得股票能够天天涨停板,或希望买入股票后实现“一夜暴富”,但实际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要让“中国式赌徒”回归本色,需要在市场制度建设、打击违规行为、投资者教育等多方面形成合力。A股市场存在“中国式赌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监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并且不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退一步讲,“中国式赌徒”的产生,监管部门就没有任何责任吗?
“赌徒”是如何炼成的?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