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评为伴


与时评为伴

万吉良

(原载2013511日《黄冈日报》)

 

提起与时评为伴,我思绪在飞、情感在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在《黄冈日报》发表过一篇《决不能搞自由化》的时评。没想到与时评有缘相识,却擦肩而过几十年。不过,这期间我始终没有放弃笔墨,但主要以写经济论文为主,文章散见各大学术刊物。

但真正与时评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去年。我看到报道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被人误解作秀,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官员如何才算得好》的时评,湖北日报发表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第二天走在街上遇见熟人,就有人说看到我的文章了,亦有朋友打来电话向我表示祝贺。没想到我发表那么多经济论文无人知晓,小小的一篇时评,却有如此动静。于是,我觉得写这更好玩,更能即兴表达我的喜怒哀乐,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尽管我写时评时间不长,但文字基本功、人生沉淀、爱好使然,注定让我一发不可收。去年共150篇时评被各大媒体发表,其中报刊40多篇,首次有时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中央党校网、《求是》理论网、新华网、人民网、荆楚网等各大知名网站露脸。其中一篇时评,被评为2012年湖北日报荆楚网优秀时评。

今年以来,更是收获颇丰。最多一月就有近30篇时评被省以上报刊发表,有观点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摘编。我写的时评引发各大媒体关注不在少数,其中时评《女教师穿戴不能一了之》人民网、英国华媒发表后被上百家媒体转载。还有我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感悟生命不必装死解读》更是引来众多媒体相继转载。

时下,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只要有时间写,每天约稿不断。

 现在我觉得与时评为伴的感觉真好。时评看似有文体,实则什么都可写。大到跟国家两会建言献策,参与中国梦讨论,小到评论生活琐事,呼唤人性之美。从地域来看,可评世界之事,也可评本乡本土之事;从题材来看,更是无所不能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等。也正是时评的广泛可参与性,才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与时评为伴,我最爱那些话语铿锵,力透纸背,写作意蕴深远的时评大牛。有的以哲学思维和逻辑解读新闻,以手术刀式的洞察力解剖社会;有的稳重严谨、落笔犹千斤,却文采飞扬、行文似流水;有的激情与理智相互辉映,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他们评时事、论苍生,喜怒哀乐,呈现了一幅时评界万笔齐写大潮涌,百舸争流见枭雄的多维全景图。

与时评为伴,生活中的酒肉朋友少了,但时评界的朋友却多了。千万不要以为网络那头的时评朋友是虚拟的。时评界没有作家头衔的大有人在,藏龙卧虎。其中一位原在一机关做文秘,由于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辞职写起了时评。他月均收入在4000左右,虽说不算高,但其勇气与生存本领,不是一般人能及。

 业余时间与时评为伴,对我的工作也有帮助。我联系工作实际撰写的理论性时评、传递正能量的时评,不仅数篇被国家级媒体发表,还有多篇获奖,个人也因此受到地市级组织部门表彰。

与时评为伴,还让我的心灵更加舒展。如有烦恼忧愁,它会解囊相助;如有灵感冲动,它会帮我一气呵成;如有泪奔感动,它会帮我直抒胸臆。

 年青,青春为伴好追梦;年老,时评为伴好消闲。每次走进时评,有时心静如水,品味人生;有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时心直口快,不吐不快。

感谢时评,给了我一个写作的平台。感谢读者,你们的点击,暖我心田。感谢那些见面或未曾谋面的时评大牛与编辑,你们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与帮助。

    与时评为伴,让我活得坦荡、活得快乐、活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