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监督与市场的监督


  广告词为“有点甜”的农夫山泉最近有点烦。3月初被媒体报道瓶装水中有黑色悬浮物,而且是一箱24瓶均有黑色悬浮物,其给出第三方报告称黑色物体是矿物盐析出;3月底,危机进一步加剧,媒体报道其水源地遭遇“垃圾围城”,称其在湖北丹江口水库的取水口附近存在工业废水,垃圾、养殖、工厂等多种污染源,水源水质堪忧。

  对于这些新闻,农夫山泉表示,其产品符合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标准,接下来,媒体直指其用来背书的标准的猫腻。DB33/383-2005是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而这个标准在某些方面低于国标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在有害物质砷、镉、硒、硝酸盐和溴酸盐的限量方面均更加宽松,其中砷指标限量甚至放宽到5倍,溴酸盐指标则未涉及,以至于有人形象地说农夫山泉的水还不如自来水。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水源特征不同,所以各地标准有一定差别在所难免。不过,浙江省的DB33/383-2005标准是由浙江省质监局提出、制定的,而农夫山泉是参与制定这个标准的唯一企业代表。这种暧昧的事实很难让人不生出一些疑虑。而且,根据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而媒体报道中原产地为广东万绿湖的农夫山泉却在包装上清楚地写着采用的是更低的浙江DB33/383标准,所以,有人质疑农夫山泉的做法已经违反国家法律。

  对于这些疑问,农夫山泉声称,其产品同时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即自来水标准)、GB19298-2003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DB33/383-2005浙江饮用天然水标准,所以,没有所谓农夫山泉执行标准低于自来水标准之说。简单地说就是虽然包装上写着按浙江标准执行,但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却是按更高、更苛刻的标准来执行的。

  除了自辩,农夫山泉还把矛头指向了竞争对手华润怡宝,声称“有理由相信近期针对农夫山泉的一系列报道是蓄意策划的,隐藏在幕后的就是国有控股饮用水企业 华润怡宝”。对此,华润怡宝予以否认,并指出农夫山泉此举是为了转移公众视线,转嫁危机。

  在国内饮用水市场上,农夫山泉和康师傅两个巨头争霸,共占了近45%的份额,第三名华润怡宝的份额为8.5%,可口可乐第四,为7.9%,竞争十分激烈,和竞争一样混乱的是各地不一的标准。所以,有人认为相关部门应制定更高的国家统一标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还应抽查农夫山泉产品,公布相关数据,以正视听。不过,这两条真要执行起来,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近年来,食品、饮水、空气的各类标准成为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话题,有利于更公开、更透明地制定标准,但制定标准却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专业领域的问题,一般消费者很难弄懂。即使制定了最为严苛的标准,消费者也无法直接执行标准,不管是牛奶还是矿泉水,消费者根本无法直接判断其优劣。甚至,高标准反而会引致造假 三聚氰胺奶粉正是为达标而生。所以,仅仅有高的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的监督和执行。但在这个环节,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又成为第二个障碍。此次事件中,浙江仅邀请一家企业参与制定标准,而对农夫山泉在广东生产却执行浙江标准的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也未见当地监管部门积极作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由相关部门对农夫山泉进行抽查并无多大说服力。这并不是说不要好的标准,不要政府监管,而是说,只要保护好市场、保护好舆论,在标准和监管之外,市场自然会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

  从悬浮物到水源质量再到生产标准上的猫腻;从用标准背书到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一步步走到了舆论不断升级、批评愈加致命的境地,这里面有精心策划也不出奇,但即便果真如此,这也是好事,竞争对手之间的厮咬是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的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方式。在消费者主权的驱使下,在每一元钞票的投票下,厂家不光会提升自家产品的质量,也会寻找竞争对手的弱点。在逐利的动力下,竞争者比任何标准、任何政府部门都有效,是永不能被收买的监督者。起码在此次事件中,虽然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强制国家标准,农夫山泉也不得不在市场的压力下做出改变。

  所以,对农夫山泉而言,指责负面新闻为竞争对手幕后策划并不能改变产品本身的问题,更可取的态度是坦诚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也许眼下这种永不被收买的监督还有不规范的地方,但只要保护好舆论,有严格的法治,这种类型的监督行为会越来越理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