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洪成
『内容提要:国企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国资委似乎认识到了,但似乎又没有。笔者认为国企改革的关键就是国企的权力问题,即政府决定国企的领导班子问题,这就导致国企仍然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而非盈利机构。国企内部的监督机制也就无从建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国企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1.从国资委负责人的讲话看国企改革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国资委已经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了吗?似乎认识到了,似乎又事实而非。
例如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行情况后,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披露:半数以上中央企业存在效率问题,需要“一方面需要国企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特别是要改变国企领导人的激励、考核与任期制度,使决策者从重视短期规模的扩张向重视自主创新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避免通过优惠的地价、税收等手段吸引企业的投资,因为过度扭曲的价格信号必然诱发企业盲目投资的冲动;从货币政策角度考虑,我国M2/GDP已经高达180.6%,远远超过美国60%左右的水平,也明显高于欧盟100%的水平”(1)。
国资委2013.1.10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2),时任主任谈到国企改革,他表示,“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国资系统的顶层设计安排,包括加快国企的整体上市;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力度;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以及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国资委2013.3.26日召开的党委干部大会,新任主任首次谈到国企改革会议(3):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改革事业远未完成。国企领域后续的改革任务还很繁重。从社会舆情来看,针对国有企业的再改革,颇有期望。在这个背景下,国资部门再推改革,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他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真正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强调,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按照 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方式,多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要 遵守廉政准则,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可见国资委负责人既知道国企的效率问题,也知道要“国企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特别是要改变国企领导人的激励、考核与任期制度,使决策者从重视短期规模的扩张向重视自主创新转变”,即是基本承认国企内部这种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以上4个国资委的负责人讲话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国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或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特别是要改变国企领导人的激励、考核与任期制度等。国资委前主任王勇似乎说得最令人振奋,要“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力度”并“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以及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等”。从国资委以上负责人的表态和言论看,对国企的问题都能够一定程度地切中实质,但也颇似是而非,远不如邓小平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4)一文中那样犀利和直接切中要害。邓小平把国企问题的“总病根”归咎于国企的“干部制度”问题。笔者把这种“干部制度”称为“提拔制”并把它总结为所有国企问题的根源性问题(参阅笔者《国企问题根源是“提拔制”而非产权》,现时它是由政府任命国有企业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的制度。这一“干部制度”问题,改革三十多年来却纹丝未动,基本上没有改变。
回头看国企改革的三十多年,原国家经委或现在的国资委,无不说国企问题是“企业经营机制”问题、或“治理制度”、“治理结构”问题,可谓问题看得不错,然而解决措施往往相差甚远。后来又搞了个“产权改革”,更是南辕北辙。都是在不解决“干部制度”的前提下去搞“改革”。国资委所说的新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会不会像以前的改革措施一样,不改制度的根本而只是“隔靴搔痒”,不得而知。从理论界的探讨来看,还远不够充分,主流(官方)学者的改革措施观点仍然是“加快国企的整体上市”、解决“垄断”等等。因此国企改革在观念上如果不能回归到邓小平的“干部制度”是所有国企问题的“总病根”的根本认识上, 前景就仍然不容乐观。
2.三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远未成功
A.国企的严重腐败问题
改革三十多年来国企的严重腐败问题越演越重,《北京日报》2012年5月7日报道(5),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腐败案件2906起结案处分2917人,其中国企和国企控股公司腐败案624起,成为腐败案频繁发生的领域,案件集中发生在改制和招标环节。该报告并且指出,暴露的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北京日报》的该报告也验证了,同样的国企腐败和大面积国企人员经济犯罪自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以后,仍没有得到解决。贾春旺的报告指出,2004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借改革之机侵吞、挪用、私分国有资产涉嫌犯罪的 国有企业人员10407人,国有企业人员的职务犯罪占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总数的41.5%,其中相当数量都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6)。国有企业人员这样大面积的犯罪说明,改革远远没有解决企业内部监督机制问题。“干部制度”仍然沿用“提拔制”,国企的内部监督机制怎能建立呢?
B.国企的效率和盲目投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
在笔者《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E方案》一文中,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国企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一,由政府的公开数据资料来直接证明;第二,由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已经用国家和省市统计局公布的公开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出的结论,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效 率低于中国的私人企业和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第三,前些年国企的巨额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获得的。
C.股份制改革的失败
学者Zhang, Le-Yin的The Role of Corporation and Stock Market Listing in Reforming China's State Industry."(7)得出结论,国有企业股份化后政府仍然紧紧地控制着这些公司,国企股份化后企业的领导班子并没有变化,私人小股东的权力被践踏,企业表现没有提高,作者指出国有企业股份化因基本上没有起到提高企业效率的作用使股份制改制上市的改革措施失败。
由李骥、孙健敏、刘向阳和巴曙松所著,原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的文章《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8)是一篇在国内发表的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作者们也用实证研究和数理统计对587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后的上市公司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决不仅仅是企业非国有化的问题。”“企业的非国有化与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完全非国有化以后,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者们仍然可能以权谋私,或至少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多照顾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股东的长远利益。”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整个国家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改善配套。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外部环境,企业如果不能在法制基础上公平竞争,那么企业管理层就可能采取业务多元化这一类的保守战略来应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风险。数据显示,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完全 非国有化后的企业似乎缺乏建立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必须提高股份企业监督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管理人员本身 拥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股份,他们还是倾向于企业业务多元化。” “研究的数据显示,在当今中国的过渡体制下,企业的完全非国有化并没有促使企业努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一旦完全非国有化, 企业往往倾向于业务多元化”。笔者在《科学论证:股份制改革是失败的》一文中对该文的“第三”结论做了修正,指出“倾向于企业业务多元化”不是企业有效竞争战略,而是不能称之为战略的“糟糕战略”。因此《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也是股份制改革是失败的。
3.把国企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真正的国企改革就是需要政府放弃任命国企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把这些权力交给国企职工。由德国和日本的在私营企业中由雇员主导的公司治理制度的成功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更有充分理由让职工主导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把提名任命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交给国有企业的职工,即可实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8大结束的记者会上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理念。并且在中国复杂的改革大业中,首先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这样的改革。如此,政府就得以腾出精力进行其他方面的有效改革。否则其他方面的改革会因为国企改革的滞后而被拖累,可能导致一事无成。
当然这样的改革并不是国资委一个部门的事情。它还牵扯到企业党委系统和上级政府党委系统,因国企领导多是由企业党委向上级政府推荐,由上级党委批准,由政府任命的。故它又涉及到企业和上级政府(国资委)的党务系统的改革。可以要求董事、董事长、总经理候选人是党员,但不应再保留企业党委推荐的制度。企业党委推荐的制度仍然是属于“提拔制”的产物。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国际竞争,如何选出人才、如何约束、如何科学决策应是第一位的。企业党委参与企业领导层的形成制度不再适合当今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的大胆改革。
国企实行职工治理制度后国资委怎么办?因为政府的“提拔制”是产生国企所有问题的根源性问题,那么政府就需要退出国企的“干部制度”体系,让国企根据市场原则自我选举产生领导层、并监督、约束其运作,这就是国企改革的根本。三十年“提拔制”没改,就三十年顽疾还在。到了彻底下决心改变的时候了。改革后的国资委仍然大有可为,在行业政策、行业结构调整、宏观调控、横向协调、重大技术攻关等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具体如何改的较细节措施,请参阅笔者《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E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先云:“上班年国企利润下滑高负债扩张亮红灯”-评财政部日期公布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行情况 2012年7月19日人民网;
(2) 第一财经日报2013.1.10题目“国企改革需要真正的顶层设计”
(3) 国资委网站2013.3.28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30/n264168/15214751.html
(4) 邓小平1980《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5) 2012-05-07 《北京日报》第3版 题目“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6) 贾春旺2005在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7) Zhang, Le-Yin, 2004, World Development, 32, 12, 2031-2047
(8) 《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的文章《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