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的微博集
这个观点原本是网友@记者联合调查首先提出来的。他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微博始祖是孔子】据考证,孔子是微博始祖,《论语》是最早的微博集。因为: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孔子有3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加V认证的。如果不被销号,估计老子也是孔子的粉丝。
我赞同他的观点,转发了这条微博,并作如下补充:
先顺着他的思路补充三条。5,《论语》也开骂,完全和现在的微博文风一致。比如那里面就有骂学生是“粪土”、骂女子是小人的。6,论语也有说大实话发闹骚的,比如:我从来没见过像好色一样喜欢讲道德的人!7,《论语》在语体上也有微博流行体,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元芳体”、“板蓝根”体一样。你看开篇就是“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就是“不亦乎”体,以至几千年来为人们套用,成为口头禅。而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现在还特别管用,因为能让人好心情。
说正经的,我们得考证一下,为什么孔子这么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这么一位伟大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没有搞出一部学术理论专著,而只是留下一小本微博集呢?
我想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这位老先生太保守了,笃行什么“述而不作”。明明有自己的主义,却不打自己的牌子,宣称什么一切都是“吾从周”。哪怕是对于历史文献包括诗歌,他也只当小编。就是教学吧,他也不发讲义,单凭口说答问。这样当然就没能形成文集和专著了,他的粉丝们只好跟他编微博。二是当时写作条件受限制,想跟现在一样码字灌水那可是不行。估计那时候写字还只能写在竹片上,至于用什么笔,也许是毛笔,也许是小刀。学生记笔记写作文得抱一大捆竹片,用小刀一笔一划地刻。孔子自己要写长篇大论很困难,学生们想把他的讲说当场完整记录也不容易,所以只能搞成一些140 字之内的东东。
最重要的一点,这部微博集还同现在的微博一样,内容博大精深,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不能形成完整思想理论体系的著作。
要说,儒家是大家,儒学是显学,说它是一种“主义”也未尚不可,把创始人的著作搞成微博集,而不是学术理论专著,这对于阐释孔子的完整理论体系显然是不利的。这种不利,也不完全是受微博体裁的限制,还在于思维方式上的毛病,那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不如西方同仁的地方。
就拿《论语》来说,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或概念,比如“仁”、“义”、“道”、“德”等,都没有严格的下定义,没有明确指出它的内涵和外延,而是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来论说。比如“仁”,这可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可是《论语》里一会儿说“仁者爱人”,一会儿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会儿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会而说“克己复礼为仁”。一部《论语》中谈“仁”的微博有53条之多,却没有一条说明到底什么是“仁”,只能凭粉丝们自己去意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宽泛而发人思考,缺点是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著作,让后世的专家学者们“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胡说八道以售其奸。
对于这种缺乏逻辑思维的毛病,是早就被古代逻辑学者公孙龙先生看出来了的,他故意提出一个怪怪的观点,说“白马非马”!一下子搞得儒家们、甚至诸子百家都莫名其妙,纷纷叫嚷道,这是什么话,难道能说你公孙龙不是人吗?孔子的六世孙孔穿还专门跑去和公孙龙激辩,结果被公孙先生教训了一顿,才茅塞顿开。原来这“白马非马”讲的就是“名”与“实”、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类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马” 这个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具体的只有白马黑马等等,当然“白马非马”啦。这是逻辑学的基本常识,而逻辑思维又是构建学说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在联系。《论语》的表述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他只是一本微博集。
可怜中国儒家就一直以一本微博集当六“经”之首,念了几千年;古代帝王们就拿这部微博集当“主义”治天下,治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