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会之,“实西固疆”才是治本(一)


  
  多少年以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不能合理利用资源,也无力采取新技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劳动生产效率明显不高,从建国初农业的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同样一穷二白的以色列与我们同时起步,在公社方面人家却成功,我们却失败。原因多方面,主要过分重视行政命令,忽视了在一大二公按劳分配的状况下懒惰天性,以及不落好处给他人的落后思想,生产消极就很正常了。建国后国家在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垦荒开河,作出大量的国家投入。为了加快工业化速度,稳定农业,尤其将为农业服务的生资工业产业发展,放在头等地位。那时候城镇勒紧裤带办工业,工人吃统销粮,低工资高强度,也有吃不饱养不活家人的时候,几代人住鸽子楼、茅棚子在我们城关到处可见。

  我们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就是列宁论述”新经济政策”的的国家资本主义路线,它是所有权国有为主导的资本社会化,并且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桥梁。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56年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因此建国后包括工农业关系的各种关系一直呈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