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支付宝做移动互联网不是什么难事,只消把PC上的东西都搬过来就成。事情真这么简单的话,在美国也就不存在新生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威胁老支付公司PayPal江湖地位的事了。
如果把移动支付分为线上(针对移动电商、手游等)和线下(直接用手机付钱给线下商户),其实支付宝一手要守,一手要攻,要跨的坎还是不少的。
最近,支付宝倒腾了不少东西,不妨梳理一下,看看支付宝到底是怎么在移动互联网上上演攻防战的。
守!PC优势如何平移?
先来看线上部分。
PC端,支付宝拿下了半壁江山,霸主之位还是很稳的,这个优势在移动端能不能守得住呢?
在PC端用支付宝付钱,不管是给电商、网游,还是缴费充值、还款转帐,网民们都已经用得很纯熟了。但在手机上,情况还不是很妙。前一段,阿里金融的负责人胡晓明(花名孙权)对外界公布了一个数字:移动端上,用户打开支付宝App选择网银付款时,成功率只有38%!
多么可怜巴拉的一个数字啊。拖后腿的,是银行。用支付宝付款,有三种方式:支付宝余额、快捷支付(不需要开通网银)和网银支付。如果是用前两者,移动端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如果是用网银,也就是如果你要在手机或pad上,跳转到银行网银界面去付款,那就悲催了,成功率就是孙权说的38%。
这个数字让阿里很捉急。虽然余额支付和快捷支付这两年也普及很快,尤其快捷支付用户量已经破亿,但是支付宝注册用户有8亿,就是说,还有大批用户依旧习惯网银付款。问题是,银行的移动端界面实在太不给力,这就导致习惯网银支付的用户,支付宝根本没办法平移到移动端。
孙权在和媒体交流时,说了句"银行离移动互联网还有点远",这话说得还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其实说白点,要等银行们把他们的移动端体验做的和PC上一样给力,黄花菜都凉了。据支付宝员工透露,他们对接的180多个金融机构,现在有手机版本网银的不到10个。阿里等不起。
那如此大的空怎么填,支付宝想出的办法是"信用支付",也就是前一段被大家热炒了一番的“虚拟信用卡”。
支付宝根据你过往在阿里平台上的信用记录,给你个额度,开始肯定不大,一般也就几百上千,大钱付不了,小额支付肯定没问题了。毕竟手机上眼下也是小额支付为主。比如手游里买个道具,或者团购个下午茶啥的,你就可以用信用支付的额度付钱了,不需要去和银行的网银打交道,过几天你会收到账单(一个月一张),定期去还钱就好了。绕开了掉链子的银行,支付成功率自然就能像支付宝余额支付和快捷支付一样高了。
有些人觉得支付宝此举是想做银行,阿里方面明确否认。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之下,阿里要直接发虚拟信用卡显然还不太现实。虽然具体流程要下月推出,但阿里明确表示该项目是和银行合作的。其实,这个信用额度虽然是支付宝定的,但钱其实还是银行的,这是关键。这个功能使用的前提应该是绑定银行卡,到时还钱也是还银行的钱,并不是还给支付宝。阿里其实就是承担了一个中间人,担保人的角色。
而且实际付款时,还有个顺序设计:余额是首选,然后是快捷支付,接着支付宝才会问你,是选择网银还是信用额度。这个设计很说明问题,对于习惯前两种的用户,信用支付其实意义不大,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习惯网银支付的用户的,换句话说,是支付宝在帮银行补缺,因为他们要守住这批用户,防止他们在平移到移动端时流失掉。
当然,长远看,阿里做这件事,除了圈用户,也有赚钱考虑。因为在信用支付时,他们会向收款的商户收钱,百分之一,千分之八一类的费率。至于能赚多少,现在说还言之过早,这种生意都是规模效应,前期肯定是投入期,技术、人力、宣传啊都要花钱。
攻!线下比线上复杂百倍
凭借支付宝的用户积累和品牌,只要支付成功率提高,用户慢慢迁移过来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守的部分我觉得难度不大,但线下,攻的这部分就比较艰难了。因为线下真的是,复杂。
首先要说一嘴NFC,就是近场支付,这个概念在线下移动支付领域曾经很火,当然现在说的人也还是蛮多的。在和支付宝员工谈及此物时,对方的评价,三个字:不靠谱。
NFC是一种离线支付的方式,大家可以理解成公交卡。拿着手机,在收款的仪器上刷一下,钱就付好了,很方便,原理是基于一种传感器,貌似蓝牙一类的东西。东西是好东西,但NFC除了在日韩,其他地区都基本是停滞不前,即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最高的美国,谷歌推的谷歌钱包也是石沉大海的境遇。原因在于,NFC产业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包括银行系、还有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免不了争来抢去,在我国,光一个移动支付的标准(13.56MHz和2.4MHz),银联和运营商就吵了几年。日韩之所以发展得起来,因为他们有一些巨无霸型的财团,比如软银,既是金融集团、也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公司,所有利益纠葛自己一家公司里面搞定,推进起来自然快。
而且,据前述支付宝员工分析,在我国,即使标准确定了,NFC也还不见得能突飞猛进。一来,这是离线支付,安全性上还是有挑战的,离线意味着很难实时监控,花出去的钱中枢神经不能马上知晓;二者,NFC所需的传感器,很多手机里根本没有,所有的iPhone里都没,安卓手机里,也只有一些高端机里有。当然,这东西成本不高,也就几美元,可以装上,但怎么装呢,换SIM卡?反正用户使用有门槛。
NFC这个产业很庞大,要走顺还有很多路。与其等着遥遥无期的NFC,支付宝觉得还不如自力更生。对线下这个市场,支付宝还是很心痒的。最近一年,他们研究了一堆线下支付的手段,总结下,大概有五种。
1.条码/二维码:打开客户端,扫一下二维码,输个密码钱就付好了。小额甚至可以不输密码,这个可以设置。
2.摇一摇支付:俩人同时打开客户端摇手机,服务器会知道这俩人有付款转账的需求,会进行匹配,付款需求就可以实现。
3.超级收款:把绑定的手机号或是支付宝账号告诉收款人,收款人一输入,你就会收到一条短信,回复个1、2一类的,钱就付好了。其实就是短信付款,你不需要开客户端。
4.声波支付:打开客户端,点声波付钱按钮,手机就会发出“咻咻咻”的声音,对方的手机、pad或者电脑听到后可以识别,然后就付钱了。
5.卡刷头:插在收款人手机的耳机孔上,是个硬件,等于迷你版pos机。
在这五种中,条码因为和二维码重复,已经被弱化;摇一摇因为需要手机有重力感应一类的传感器,考虑到很多低端手机不具备,所以也不被内部看好;卡刷头是个硬件,需要买,而且其功能其他几个不要硬件的也能完成,所以商用价值也不大。目前,二维码、超级收款和声波是支付宝最看重,并且要重点推广的,在其手机客户端上都已经出现在显著位置了。按照支付宝内部的说法,这三种,对于用户的手机都是零门槛,因为只要是个手机,就有摄像头、有麦克风、可以收短信。
这三种,我本人都尝试过,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耗时不长。但要大面积推广,我觉得还是有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网络环境,支付宝所尝试的这些线下移动支付方式和NFC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是需要联网,而非离线。国内的网络环境大家懂的,在一些网络不好的地方,打开支付宝客户端登陆一下都要好久,这太考验用户的耐心了。
第二是需求问题,这一点,我觉得比第一点还要关键。在线下移动支付领域,其实支付宝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某家公司,而是现金支付这种传统的,所有人都习惯了的支付方式。你觉得是拿出钱包掏出五块钱比较快呢,还是拿出手机,再打开支付宝客户端比较快呢?在线上,电子支付是个必需品,但在线下,它不是了。如果用户在小额支付时没觉得付现金不方便,那他对电子支付的需求就大大降低了。
关于这一点,支付宝也是认识到的。不过他们觉得,电子支付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其优势的。比如说,出租车司机,收现金,可能会遇到假币;要备很多零钱找零;隔三差五还要去把钱存到银行里;甚至还有人担心车里一堆现金被打劫;这些问题在电子支付身上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个问题是POS机已经相当普及。大部分商场超市、餐馆以及连锁便利店,都是接受POS机刷卡的。支付宝要去动这块奶酪,难度很大,毕竟银行也花了多年的人力物力,才把POS机普及到现在这个程度。
从我和支付宝员工交流的情况看,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劣势,野心尚未大到要去抢银行的生意。在他们眼里,POS机的覆盖范围还是有限的,小微商户,比如出租车司机,水果店老板,又或者是自动售货机一类的,装个POS机肯定不现实,这东西还是有成本的,费率也不低。所以阿里首先针对的,会是这些POS机覆盖不到的商户。但是越是小商户,要教育他们使用移动支付这种新奇玩意,恐怕就越是困难。
长远看,假如在用户体验、市场推广、商户教育上,支付宝能够做得非常好,好到用户习惯了用支付宝在线下移动支付的话,那么冲击POS机市场还是有可能的,当然,这是后话了,眼门前,支付宝这些尝试能够破局就已经相当不易了。
无线的比例
支付宝的商业模式是向收款的商户收取费率或者服务费,再加上沉淀资金的利息。这套模式在PC端已经成功了,支付宝目前是盈利状态,虽然盈利多少从未披露过。而这个模式平移到移动端是完全成立的。
移动端的前景,支付宝已经看得很清楚。根据他们的数据,去年年初,无线支付在他们所有支付笔数当中的占比还只有6%-8%左右,到年末升到10%-15%左右。春节期间更是达是20%-24%的峰值。
春节时,很多用户回家了,在一些没有电脑网络的偏远地区,手机网络却是OK的,所以不少用户就选择了无线支付。加上一二线用户对三四线用户的教育和带动,无线支付的份额一下子涨了上来。乐观估计,到今年末,无线支付的份额估计可以维持在春节的这个水准,到2015年,甚至有可能一半一半。
金山的第三次创业:“用玩儿的方式做广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赵晓悦
路过徐家汇第六百货的橱窗时,顾客们被一块互动大屏吸住了脚步。好奇者轮番上前,让自己“钻”进屏幕,套上狮子头,玩儿一把舞狮。
这一场景,听上去更像发生在家里,打开任天堂的Wii(家用游戏机),身临其境玩游戏。
而实际上,这是一则可口可乐公司的互动广告。提供拼接屏幕和视频游戏的上海易试互动,正计划把这种游戏式的体验带到更多人流密集的商圈,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广告中来,再结合微博等方式进行线上二次传播。
这套“用玩儿的方式做广告”的商业互动新媒体平台,在3月5日德国汉诺威IT与通讯产业博览会(CeBIT)上拔得头筹——欧洲卓越电子奖“铂金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二家中国企业。
“贪玩”的创始人金山,已是三度创业。十年间,他经手的项目,几乎全与“动起来”的视频有关。
广告者往事:与江南春谈“改造”
十年前,天道启科公司总经理金山的简报夹里,存着《21世纪》对分众传媒最初的报道。一篇《江南春商业楼宇联播网新媒体垄断》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位经销索尼视音频产品的代理商,认为江南春的楼宇固定广告有改进的空间。
在兆丰世贸分众会议室,金山向江南春建议,楼宇广告可以进行网络化的改造,根据写字楼内白领的职业分布,以电视频道的形式,用一个后台调控播放内容,在不同时段为不同人群播放差异化的广告。而天道启科可以提供基于索尼网络播放器的整套技术支持。
但广电总局在2004年颁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金山的承包计划,需要备齐《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等多个许可证才能够实施,江南春无意大费周章,这个改造分众楼宇广告的方案最终流产。
彼时正在向江南春发起挑战的虞锋接过提案,把聚众传媒一百多栋楼宇的网络化改造权交给金山。然而,随着分众、聚众的上市与合并,虞锋无需再进展此事,金山依托于业界大佬的工程计划就此告一段落。
暂别广告界后,金山将网络视音频播放技术,重新用回其他传统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的信息化改造上。比如,延续1998年开始的“电子科技法庭计划”,天道启科在200底年开发出一套“IPAV数字庭审管理系统”,为法院庭审提供音视频录像、同屏校对和网络传输的服务,最后形成多媒体电子卷宗,帮助全国的法院系统进行了“数字法庭”的升级换代。
与之类似的一系列服务,盘活了金山的生意,也让他在网络视频领域,完成了一轮早期技术和数据积累。
真人试衣:难成商业的趣味创业
在天道启科以年增长30%的速度走在正轨上后,金山开始发掘新的机会。他想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当一群男士坐在一起交流陪太太逛街的经验时,金山发现,试衣几乎让众人都感到麻烦。何不对此做出点改进?
前期的设想非常简单,金山告诉记者,据统计,约有25%的人会在反复试穿同一件衣服后决定购买。他的新公司易络客要做的,就是用前文所说的一套视频技术,在被许可的店铺里将试衣的过程拍下,供顾客参考。
男士们认为,这仍然不够方便。金山考虑,能否尝试用一套身体感应技术,“站在屏幕前晃一晃,衣服就自动套在你身上”。实际上,不只商场里的男士,坐在电脑前的网购者,也希望能够直观地看到衣物上身的效果。因尺码不合而造成的退货在电商领域比比皆是,唯品会也曾找到金山,征询解决方案。
不过,这块显而易见的市场需求却很难用技术进行满足。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在调研金山的项目后,摇头说,“你选了一件最难的事在做,而我们所那么多专家都不敢碰”。一家创业公司想通过视频和照片,完成对人体数据的海量采集,设计一套随时“合身”的试穿系统,几乎是天方夜谭。
唱衰声中,充满兴趣的金山把真人试衣的项目坚持了一年多,签下四家品牌客户。在十月妈咪数十家门店中,改良后的易络客屏幕为孕妇们免去了换衣的辛苦。
但金山最终还是选择了转型。B2B模式下,个位数的客户能付给金山的年服务费用微乎其微。这个工具类应用有趣而实用,商业化前景却并不明朗。
回归广告:重申互动
“但试衣的灵感可以续用到广告”,绕了一圈之后,金山似乎找到了一把能够解开广告单向传播困扰的钥匙。
十年内积攒的视频技术和人体数据被汇聚起来,用在本文开头所说的易试互动拼接屏上,人们可以用在线试衣的方式,在屏幕“里面”玩各类游戏。
易试互动投行的屏幕数量还不多。毕竟,屏幕的投放将构成一项昂贵的花销。再加上后发劣势和户外媒体不被投资界看好,金山不可能再像江南春那样借助资本快速占领楼宇,也无法模仿郁金香式的LED大屏幕铺放。易试互动的预算中,单块屏幕每年会产生近百万元的成本,必须精选最合适的商圈进行精准投放。
互动的大屏虽能进行品牌广告的播放,但易试互动不打算以此作为营收主导。对这家技术和屏幕提供方来说,其他户外媒体购买和代理公司是它的渠道,而它更多地负责广告的开发与制作,其中包括对广告事件的整体策划。
可口可乐广告即是一个事件营销的案例。易试互动在舞狮游戏中内置拍照功能,通过二维码扫描,让顾客在游戏结束后得到照片,并鼓励上传微博。广告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则做成新的视频上传优酷。据统计,12天内,线下共有79万人驻足观看了可口可乐的广告,线上有接近1.5万次优酷视频播放和数十万次微博传播。
但营销事件不可能高密度地诞生,“如果事件每天都在被制造,就不再成其为‘事件’”,金山说,互动屏在日常的运营中,除了用游戏吸引顾客注意,更多的是利用屏幕及其所处的商业空间,筹办商业营销活动。活动收入将成为另一块高于广告展示的主营收入。
落地的活动需动用本土的广告代理商资源,这也为易试互动提出了规模运营的难题。金山表示,除北、上、广、深以及香港五个城市的互动广告屏幕进行直营外,其他城市都采取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易试互动总部将通过后台完成对上百块屏幕的监控。加盟商主要承担的,是对本地广告客户的开发和代理。
在一次电视创业比赛上,运营半年的易试互动曾被投资机构估值约1亿。
随着A轮融资的启动,资本市场到底会给这家公司怎样的评估?易试互动未来会成为商业中心的广告新宠,还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趣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