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伤”的扩张与亏损


  当当网最新财报显示2012年净亏损4.44亿元,较2011年亏损数字进一步扩大。有人笑称:2010年上市的DANG(纽交所代码)似乎没有一鸣惊人,而是当的一下摔倒了。无论如何,2010年近500万美金的盈利数字似乎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有百货超过图书成为最大营收来源的“好消息”。记得有朋友问过:为什么国内现在有许多互联网企业并不赢利,却仍然有人愿意投资?而且一些企业总是有人愿意投资?听完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为某件做错的事付出代价,究竟是愿意立即承认还是选择延后一段时间呢?我想很多人的选择会是相同的:有可能的话尽量将已知的明显错误延后,这也是许多人死死捏着套牢股票的心理,因为没有卖出就意味着交易未曾结束,机会仍存。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问题和我想到的东西并不关联,毕竟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评判:投资人和运营商双方同时出现了对错误的一致性选择。1999年创办的当当网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无疑是很好的平台,曾几何时许多人将其称为中国的亚马逊,包括我在也曾经是当当网的用户。但自从其将板块从图书延伸至家纺、母婴、服装等领域时,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是:当当网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或者说运营方不满足于图书销售所带来的回报。如果将电商看作游戏公司,所主营的产品代表游戏的话,电商正在逐步扩充自己的“游戏数量”。然而游戏公司用几乎一致的成本:人员、设备开发并运营游戏;但电商并非“创造者”,多卖一个品类的商品就需要支付供货商、物流、仓储、配套、客服等多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将这些线上、线下的内容夹杂在一起时,成本的不可控制性陡然增加,同时也意味着至少短期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侵蚀。

  前期投入何时能够收回,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胀等因素,似乎只有不断扩张才是唯一出路。于是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有着共同的发展轨迹:“扩张 - 扩张 - 瓶颈 - 旁类扩张 - 亏损 - 继续扩张”的状态。用现在的投入换取明天更多的利润是一句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话。但今天的投入实实在在的扔出去了,换取明天更多的利润却取决于诸多因素。无论遇到瓶颈的扩张抑或一帆风顺的壮大,按照事后分析企业长期没有盈利就一定意味着某些环节出现了纰漏,或者企业没有对潜在的市场变化做出优秀决策。于是当问题出现后不愿否定过去的决策可能存在偏误,而大都会选择重新开辟战场。

  当当在销售内容上,或者说方向上的变更让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套牢股票持有者,他们具有一种十分类似的心理状态,即:很少人会去反思当初买入这只股票是否从根本上就是个错误的选择,相反大多数人会质疑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股价估值处于偏低水平,于是他们有了足够的理由去继续持有、等待、盼望股价反弹;对于当当而言,似乎也并没有对于图书销售份额减少以及营收出现萎缩的一些反思性建议。亚马逊进军中国时应对是否不足?图书品质是否得到保障?销售模式是否能够更新?是否需要人员精简等等…而是很大可能将其归咎为市场消费习惯、图书价格、图书水平等模糊概念,有了这些判断淡化弱势领域进军希望产业也就变得理所当然。然而这一切都并非主观偏执人士的特点,而是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正常心理反映,自我否定是痛苦的,而寻找籍口能使我们更能感到幸福。

  换句话说,如果当当网四大板块布局成功仍然不赚钱,或者不能赚取令人满意的回报时,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答案可能很简单:向家电、电子产品或者其他什么门类进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赚钱的希望。这也是投资人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持续烧钱的原因,虽然现代金融运作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价格和价值的转换,普通人更关注价格,投资人更关注价值。价格是价值的附属品,用以度量价值,价值又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人看重的并非当前是否赚钱,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盈利能力。如果有可能出现很强的盈利机会,那么这个投资就是有价值的。因此,显而易见在投资人心中赚钱的希望远比当前是否盈利更有分量,而有了钱这个游戏就能继续玩下去…

  当然,我们衷心希望像当当网这样能够给用户带来便捷、便利的企业能够健康、长久的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