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理论上讲,货币是个组合词,货是货物,币是金钱。个人的基本生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样样与时时刻刻离不开货币的作用。或者说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货与币之间的转化这个核心而运转的。人们把自己所拥有的出售换成金钱,再用金钱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此往复不停地进行交换。
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身份与利益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求与资源满足之间就充满了矛盾的。比如有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比如从政治角度的权利,从经济角度的投资回报,或者是能满足虚荣心与成就感,成功者的形象与在事业上更大成功的需要,所以就希望周转得快一些,促进经济繁荣。
另一些人,则更多的追求所使用商品与服务的实用性甚至耐用性,即使已经全然丧失了实用性与耐用性,就会追求其纪念性,而追求其收藏价值,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剥开一切包装,打破所有光环,用最为朴素而务实的标准去衡量。
朴素而务实的人,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去奢望那些自己达不到,或者不值得去达到的消费水准,所以有更为成熟而稳健的生活态度。他们会更为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尽量避免外界的影响,所以从他们的内心,对那些为了追求金钱而焦虑,甚至不择手段去谋取钱财的人,是颇为不屑的。
从简单的逻辑推理看,只知道追求金钱的人,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货与币两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并且由于由奢入简难,享受之后会让质朴生活难以承受,即使以往是享受的生活,都会感觉了无兴致,平淡无奇,更不要说是简朴的生活了。
珍惜资源并轻视金钱的人,会从卖方市场的眼光看问题,假如守住物质资源而不去追求金钱,那么至少可以留下物质资源。
由于金钱在手的时候,不花出去就会贬值,所以更希望及时行乐,因为他们感觉未来不值得期待,让自己每天都活在潇洒甚至奢靡的条件之中才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现实。但花出去之后所买到的也是会折旧、消耗的,或者是到约定时候就自动(甚至强行)报废的。
商家希望看到你不停地卖出买进,这样商家才会得到去赚取利润的机会。但作为终端使用者,注定是会让自己逐渐失去对资源的控制的。但由于所赚到的那些钱,或者是花了,或者是贬值了,或者是在投资过程之中交了学费,所以即使希望睹钱思人,怕也是不可能的。
世人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贾春宝认为,这必将导致物质财富至上的享乐主义,建议把这句话倒过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不是万能的”。
假如人都是以图谋并追逐金钱为核心目的,势必会带来焦虑与恐慌,因为人在不断被刺激之下,欲望是水涨船高的。所拥有的金钱数量的提升远远比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当追逐金钱与满足欲望交相呼应,人就容易让自己陷入身心疲惫与奔波憔悴的漩涡之中。
假如一味的迷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最终会导向金钱为大的结果,拥有金钱的人相比于拥有非金钱的人,更加具有心理上的优势,在他们看来,人假如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势必以拥有金钱为前提,但要拥有金钱就需要出售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东西。
现在已经到了为了得到物质财富与仕途升迁而一切都可以出卖的程度了,似乎只要能换回金钱与享乐,一切都可以插上草标被拿到市场之中待价而沽。这是颇为可悲的事情。
从“钱不是万能的”这里边,总是给我们保留一些希望,至少还有一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不是所有东西上都沾满了铜臭味。
有很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比如你可以很有钱,但并不会由于你有钱就能换取别人的信任;比如你可以买顶级的礼品,未必会得到对方的开心;你可以住最为奢华的房子,但勾心斗角会让你寝食难安;你可以过锦衣玉食的时候,但往往不及粗茶淡饭来得更健康。
正所谓欲壑难平。人一旦被金钱、贪婪、虚荣、享受与欲望控制,就会失去基本的懂得准则与行为规范。金钱是魔鬼,欲望也是魔鬼,当金钱与欲望紧密结合,就会陷入深渊而难以自拔。
不管是物质上的资源还是精神上的财富,良知、信仰、亲情友情爱情、贞操、忠诚、传统、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归属感、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等,都变成了为金钱提供服务,为投资人创造财富的东西。
假如没有金钱与物欲的诱惑,人会是善良的、利他的、公正的、有前瞻性的,但魔鬼的内涵之中所包含的,恰恰是人们难以割舍的,那些是推动社会前进与科学进步的基础。但假如人只是受到原始本能驱动,则无法接受任何一种先进文明,并继承与发扬传统之中的精髓。
但如果没有理性约束,那么在人性之中,恶的本性将会迅速蔓延,如癌细胞一样扩散到身体各个脏器,无需等到自然死亡的时候,其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有人说,当一个国家做官就会贪污,那制度已经坏了。当一个国家教育就是洗脑,那文化已经坏了。当一个国家金钱就是信仰,那人心已经坏了。当一国家功利就是发展,那道德已经坏了。当一个国家谎言就是常识,那整个社会已经坏了!当一个国家食品问题普遍,那整个生态环境已经坏了。
还是不要再鼓吹什么“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要多考虑“金钱不是万能的”。如此似乎我们所生存的质量能更高一些,让我们的未来依然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