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以来,针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出现较大困难的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组成专题调研组,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运销协会、神华集团和山西、河南、内蒙古、河北等地进行深入调研。本刊特邀该研究所研究员,为我们分析目前及将来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以飨读者。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如何保障煤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形势变 现供需拐点
去年,受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影响,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回落,煤炭需求增速回落。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前三季度,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0.2亿吨,同比增长2.8%,增速回落7.5%,煤炭市场整体疲软。其中,占消费总量81.2%的四大行业耗煤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滑:电力行业耗煤增幅回落12.3%,钢铁行业耗煤增幅回落3.7%,建材行业耗煤增幅回落2.8%,化工行业耗煤增幅回落4.2%。与此同时,前几年不断扩张的煤炭产能进一步释放。
在供需情况逆转格局下,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去年8月6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价620元/吨,比2011年同期高位下降240元/吨;重点合同电煤与市场煤价差由去年高位时的230-250元/吨,缩小到10-25元/吨,部分企业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甚至出现倒挂现象。调研发现,即便是在煤炭价格相对较低的内蒙古,各种煤炭的价格也出现较大下降。
在国内煤炭需求疲软、产能释放的情况下,进口煤还持续增加,导致国内煤炭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去年1-9月,我国进口煤炭16576万吨(若包括褐煤为20319万吨),同比增长34%,煤炭净进口(不含褐煤)达到15831万吨,同比增长42.2%。截至8月底,河南全社会库存煤炭大约1100万吨,其中,煤炭企业的库存为380万吨(合理100万吨左右),火电企业电煤库存为680万吨,可用天数为26天(正常为7-10天),远超合理库存水平。近几个月,虽然煤炭企业的库存有所下降,但港口库存及电厂库存仍然较高。
利润降 显经营困局
据调查,在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煤炭行业成本费用仍然上升较快,导致利润明显下滑,亏损企业大幅上升。财政部重点监测的煤炭企业2012年1-9月营业总收入为22654.5亿元,同比增加24.0%,成本费用总额为21527.9亿元,同比上升29.6%。但利润总额仅为1247.3亿元,同比下降26.3%。而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的占了一多半利润,为689.4亿元,但两大中央煤企的利润同比仅下降2.4%。可见,地方煤炭企业的利润下降平均在30%以上。数据显示,去年,开滦集1-9月利润同期下降34.76%,河南省郑煤集团1-8月利润总额降幅超过90%。另据财政部统计,去年1-9月亏损煤炭企业亏损额为332696亿元,同比增加195.23%。
另外,由于货款回收困难加剧、承兑比例不断增加等原因,致使企业资金链明显紧张,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6月末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1878.13亿元,同比增长48.3%,给煤炭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较大困难。如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截至8月底,存货79.5亿元,同比增加26.2亿元,增幅49.1%;应收账款达到115.6亿元,同比增加35亿元,增长43.5%。
为应对当前困难局面,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在调研的山西、河南、内蒙、河北等地,相当数量的煤企部分矿井已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煤企纷纷实行减薪。煤炭运销协会反映,去年1-7月份,河南义煤集团千秋、跃进、观音堂等7个矿井停产或半停产,合计生产能力803万吨,占集团总产能的27.1%,7个矿井职工共1.89万人大部分处于放假或轮休;义煤集团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减薪50%。河南郑煤集团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相挂钩,全员降薪20%;开滦集团一线员工目前只发65%的工资。
供过求 恐时间较长
虽然在部分中小型煤矿停产限产减少供给、大秦线检修以及进入冬储煤情况下,产煤地煤炭价格9月下跌速度放缓,10月基本止跌企稳,但综观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创新等因素,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首先,未来我国对煤炭的需求将减缓。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显著回调,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复苏缓慢的影响,更是中国发展到上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经济增速自然回调的必然。因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以及节能减排的进一步深化,煤炭需求的增幅与过去相比,将会显著回落。
其次,我国煤炭产能建设大幅超前。“十一五”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投资总额2.1万亿元,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形成大规模煤炭产能。
目前,全国煤炭产能正处于集中释放期,产量不断增加的势头短期内仍难以遏制。虽然部分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主动降低了煤炭产量,但未来只要市场需求出现回升,煤市出现好转,全国过剩的煤炭产能有可能加速释放,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再现。
再次,煤炭进口将较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增速整体将放缓,国际市场煤炭需求预期整体疲软。加之美国大力发展页岩气而导致煤炭出口不断增加,美国能源部旗下能源信息署(EIA)表示,预计今年美国将出口1.25亿吨煤炭,这将打破1981年出口1.13亿吨的记录,创下30年来的新高。在国际煤炭市场供求形势宽松、国际煤价持续回落的情况下,国外煤炭相比国内煤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策略看,在我国煤炭市场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国煤炭进口将较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谋发展 需加快转型
煤炭价格下降,从长远来看并不一定是坏事。去年煤价大幅下跌已使亏损严重的发电行业状况有所好转,基础能源价格的下降将有利于降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成本,有助于提升我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适当的经营压力有助于迫使煤炭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煤炭行业具有特殊性。从整体上看,煤炭企业必须有一定盈利来保障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和我国的能源供应:我国在煤炭销售价格中还没有计算煤炭的完全成本,而由于煤炭开采引起的村庄搬迁、后期环境治理等需要巨额费用,企业须保证有合适利润保障再生产;煤炭开采安全投入非常大,而且安全生产需要持续、大量投入;作为采掘业,煤矿是越挖越深,矿井越深开采成本越高,相关设备投入与技术更新改造也非常快,投入巨大。
因此,必须对当前煤企出现大面积经营困难的状况高度重视,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持来促进煤企转型发展。调研发现,当前煤企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三个:
一、要进一步理顺煤电运产业链关系。
煤电矛盾本质上是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今年电煤价格并轨后,煤电矛盾依然会存在,如何使改革不再反复,核心就是要推进煤电产业链的系统性改革,实施煤炭供应、运输、电力等多领域的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
另外,煤炭运力紧张多年久未解决,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产煤地区和相关煤企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亟需加快铁路和电力体制改革。这一点在煤炭产量增长迅猛的内蒙、新疆等地表现尤为明显。此外,电煤流通成本虚高,研究发现,电煤在从坑口到电厂的流转过程中价格增长幅度少则50%,多则接近300%。相关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也较为滞后,如内蒙鄂尔多斯是国家电煤供应和西电东输主力基地之一,同时靠近京津冀鲁用电负荷中心和渤海湾海运港口,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基地条件优越。但由于外输通道建设滞后,鄂尔多斯市每年须经公路外运煤炭1亿多吨,按运到最近的秦皇岛港口计算,年耗油70多万吨,到港煤价翻了一番多,也带来高速公路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滞后,“窝电”严重。
二、煤炭企业负担有待进一步合理减轻。
一方面,企业反映煤炭行业税费负担重问题突出。调查表明,增值税抵扣范围不合理导致增值税负担沉重。煤矿采、准巷道是伴随煤矿开采活动结束而消失的,与一般行业的构筑物明显不同,不构成固定资产,不实行进项税抵扣明显存在不合理。此外,煤炭企业的特殊成本如采矿权价款、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环境治理费用等方面投入大,约占到煤炭企业完全成本的20%以上,这些煤炭开采必须的费用不能抵扣,加重煤企的增值税负担。
在山西调研发现,煤炭企业获取、开采煤炭资源要交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水土流失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费、矿井水资源费、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障金、煤炭转产发展基金、地质恢复保证金,还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等,名目繁多。此外,还有大量不合理收费的存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很多国有老煤企仍承担着巨大的办社会负担。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与转型发展。如开滦集团在职职工7万余人,离退休职工7-8万人,连带家属矿区共计50余万人;其中小学已经交给地方,公安虽已上交,但仍双重管理,公安干警的工资仍由企业承担。政策性破产矿区的后继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如开滦集团,有4个破产矿井社区至今地方不肯接收,由企业背负。社区破产资金已经全部用完,为维持破产社区的正常运转,开滦集团以生产经营资金暂时垫付破产社区运转费用,2012年1-9月已经垫付资金3.71亿元,严重影响开滦集团正常的资金周转和生产运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负担迥异的新老煤炭企业竞争有失公平,行业利润越来越向少数体制新、负担轻的大型企业集中。去年上半年,神华集团实现利润总额410亿元,同比增长16.9%;而郑煤集团完成利润总额只有0.48亿元,同比减少4.3亿元。新老企业效益差异的根源在于新企业无历史负担,而老企业负担沉重。神华集团是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为中央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体制新,人员相对较少,资源丰富;而各地众多老的国有煤炭企业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矿务局于1998年下放地方后的产物,企业办社会特征明显,机制老化,人员冗余。此外,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在掌控资源、话语权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尽早应对煤炭资源压覆与枯竭问题。
目前,生产多年的老煤矿矿区,煤炭资源压覆情况较为严重,诸多其他生产生活活动在煤矿资源地面开展,使资源日益枯竭的老煤炭矿区发展更举步维艰。
针对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枯竭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及早应对,加快相关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近年来,内蒙、新疆等煤炭新的主产区发展迅猛,带来了地方经济的一片红火。但是,河南及东部一些省份等地由于接续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矿区和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16家中央企业煤矿共获得资源可采储量1158亿吨,而山东省剩余可采储量仅50.2亿吨,江苏省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8.4亿吨,吉林省保有查明资源储量仅有26.07亿吨,差别十分悬殊。新老矿区煤炭开采条件差别十分大,在全国煤炭市场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也直接影响了老矿区煤炭企业的成本与效益。
市场变化要求煤炭行业加快转型发展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