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角度,《大学》已经给国人搭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框架,同时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给出了比较成熟的答案范例。不过,要将这个体系真正充实起来,则仍需在以下方面给予补充和完善。
第一、需要在个体价值研究方面进行思考与创新,这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在这点上,正视往往比回避更具现实意义;第二、在认识外部世界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世界运行的本质,在掌握各领域核心技术的方面仍需奋起直追,国家及企业则需给予充分重视。
修身治国:社会关系的典范
《大学》及其他经典,在处理和教化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属国学文化的典范教材,因为在儒家思想里,国家、家族与个人是无法分割的统一整体,这也正是中华文化强大到传承千年不朽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和小农经济形态,决定了家国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大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最为强调的一点,以《大学》为例,无论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修身之根本目的都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事实上,家国精神不仅是《大学》追求的终极政治目标,也贯穿于千百年来整个国人成长的意识形态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国精神正是《大学》存在之根本目的,也是身为人臣修身的价值与目标所在,即,身处这个社会的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都是以贯彻家国精神作为原则和最高标准。
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和过程标准皆以为家国服务为目标,所以个人的存在性从某种意义上是被弱化的,个人价值很难作为一个独立体而存在或者被崇尚,而是将个人与家国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点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不同点之一。
《大学》及其他国学经典,以缜密的逻辑和充实的例证阐明了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各阶层的社会关系,告诉人们若能做到致广大而至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则基本可做到无大差错,甚至是游刃有余。因此,可以说《大学》在个人修身、处理家族关系、治理国家天下方面已经建立了较完整而成熟的体系。
诚意正心一:自主精神的缺失
当然,这种个人、家族和国家无法分割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规范,也体现出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对个人自主意识的缺失。这点则是国人需要向西方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大学》等儒家经典看来,脱离于家国的个人是无法真正存在的,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实现家国天下的理想,即使不能够成为圣人君子,那对普通人来讲至少也应该恪守本分、各安其位。因此,对个体价值和个体意识的思考也就无从谈起了。
佛家、道家对个体价值的思考相对较多,但多数又与家国意识割裂开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思考处在割裂或对立的状态。例如,佛家、道家的自我修行往往会走向逃避的遁世之路,尽管其本意似乎并非如此。例如,佛家讲普渡众生,但仍以众生无相为最高境界,依然免不了忽略现实的嫌疑。
儒家与佛家、道家,前者是个体与家国完全融为一体的价值混淆,后两者则是个体与社会分离的价值割裂,这就造成了长久以来国人对个人存在价值思考和探索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的价值正是人类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唯一价值。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强势家国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了这种个体价值探索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的个体独立价值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这点上,西方文化则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诚意正心二:从西方思想中学习
千百年来纷争不断的战火与海洋探险,决定了欧洲人在个体精神方面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这在早期的古希腊文化中就可见一斑,个人英雄主义和私有财产从一开始就是被众人接受和认可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至于国家利益之上。美国这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更是如此,因为没有固守的等级和外在思想限制,所以每个人的价值都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必局限在原有的框架里。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多数时候,既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假定为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而这种人为的假定本身就是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至于其他人只要各安其位就好。
即便有将相本无种的说法,也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生效:第一、在稳定社会制度下,循规蹈矩往上走的极少数出人头地者;第二、在原有制度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时,不得已重新设定利益格局时,下层人有可能进入上层社会。否则,原有的封建等级早就决定了个人价值的大小,即,个人价值已经被等级限定,无需也不容许进行此类思考。
举例来看,自由、平等、博爱是近代西方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自由首先是以承认个体价值为前提的,这点在家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个人独立意识怎么可能凌驾于家国之上?而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中国而言,要想打破意识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实现认识上的平等是需要时日的,现在只能说我们开始有了这种意识而已。博爱,这点倒是东西方一致所共有的,我们孔孟就可作为典范。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应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得肯定国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典范作用,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对个体价值的思考是需要逐渐完善的,当然这种完善不能够简单照抄西方,毕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彼此差异性很大,因此我们需要将个体价值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地变成国人所需的精神食粮。
格物致知:在学习中创新
对认识世界的过程,《大学》给了人们一个即物穷理的规范化的实现途径。可以说,在大的方向上,《大学》已经给了国人认识社会的最好方法,而作为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国人而言,近百年来在这个方面的实践则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几百年来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是落后的,致广大如宇宙外太空的探索、军事武器及制造信息业的发展,至精微如原子技术、生物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等等,多数都处在起步和跟随状态。此外,在经济和商业方面的实践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学习国外的科学技术,这点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已经做得越来越好,并且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同时,在基础科学及核心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尚需大下功夫。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核心技术及文化的东西还得靠国人自己努力进取,抄抄学学只是第一步,最终是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在这方面国家也开始意识到并且采取了很多重大举措,但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则需要有人负责并落实到位。例如,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的投入产出是需要有衡量指标的,否则,在科研和技术领域也会出现像地方政府只追求GDP和政绩工程,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现在相关问题已经出现,因此需要国家给予充分重视。
把《大学》此类著作统称为国学经典,我总以为有缩小影响力,限制其发展之嫌。事实上,国学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与社会学体系,尚需我们朝着以上方向不断思考、研究和实践,以使得国学成为全人类拥有的宝藏,在这点上我们应该重新正视并为此付诸行动。就现实而言,我们国家的改革尚需在民生经济、政府行政,科研技术与社会文化领域不断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