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这个心
(2012年7月讲于济南)
我们的佛法,本来就是为了明心见性,净土宗称为花开见佛。从今天晚上,我们就开始克期求证,在有限的几天内,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打开本来,见到本性,这是我们学佛的第一关,禅宗叫做初关。我们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对了,见解正确了,七天之内,就能打开本来,见到本性,这是佛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1],而佛经上没有说若八日,若九日,也没有说若二七,若三七。也就是说,只要见地正确,一心专念,七天之内,就能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佛是这样说的,然而,含义很深。从表面上看,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是阿弥陀佛带着很多菩萨出现在念佛人的眼前。这只是表面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哪是如来真实义呢?这一点如果搞错了,即使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了,你也不会认识。为什么?因为你要见一个图像,这个图像里有一尊佛,还有很多菩萨。你就是这样臆想的,也是这样肯定的,所以,当自性弥陀与妙用现前时,你就不会认识。如果你执着了这个“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图像,你的修行就会因为你的执着而出现一尊佛与很多菩萨的图像,这个图像依然是你唯心而造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是什么?虚妄就是生灭法。凡所有相,皆是生灭法,皆是留不住的。既然如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又是怎么回事呢?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是自性法身现前,就是自性妙用现前。其实,法身佛时时现前,没有一刹那不现前,不论你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他时时现前,只是你不认识这个自性法身而已,只是你不认识这个本尊佛而已,因为你背觉合尘了。时时现前,你却不认识,那就如同不现前,犹如你有一个宝贝,从来没离开过你,然而,你却没见过它,这就是如同没有。
当我们一心念佛或一心持咒时,心念耳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到一定程度,借着一个缘,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声音,你就会认识这个无相真心,当你认识了这个无相真心的时候,就是花开见佛,就是明心见性。色来见色,声来闻声,哪个是这个见色闻声的心?你分明有心,若无心,怎能听我说话?当你回光自鉴这个心的时候,一念也无,挂碍也无。这时,阿弥陀佛就已经现前了,诸圣众也现前了。哪是阿弥陀佛呢?朗照十方的本觉心光就是阿弥陀佛。哪是诸圣众呢?清净无染的无量妙相就是诸圣众,清净无染的无量妙用就是诸圣众,就是清净大海众。阿弥陀佛表体,诸圣众表用,诸圣众表相。阿弥陀佛不在别处,也不从外来,而是人人本有的本觉妙心。你听到的每一句话,你看到的每一个相,你心灵上的每一个体会,总之,一切的清净之用,就是诸圣众。佛与诸圣众一体不二,不要到外面去找,人人本自具足,不离诸人当下。经文接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是人终时”又是一个问题。一般人认为,“是人终时”就是死的时候,就是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其实,人死的时候,不见得就是命终。我们说一个故事,以说明“人死不是命终”。有个老头去赶集,在回来的路上,他累了,他坐在桥头上晒太阳,一会儿他就睡着了,他做了个梦,梦中的他飘然而去,这时,他朦朦胧胧地就听到有人说:哎呀,生了,生了,还是个男孩。这个人马上就知道了,坏了,又成了人家的儿孙。他这种投胎方式叫做抢胎。这个胎原来不是他住的,他住进来了,别人吓跑了,他没有经过九月住胎,所以,他会记得身前的事。在别人眼里,这个老头死在了桥头上,命终了,其实,他的生命没有终止,他又换了身,继续轮回。还好,他投了一个人胎,若是一念之差,投个畜生,那也是说不定的。你说这个死在桥头上的老头,他命终了吗?没有。什么叫“是人终时”?你现在不要攀缘,不要随相而转,当下安然而不动,这当下就是暂时的轮回终止。此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见,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谓颠倒?不识根本,捕风捉影,这就是颠倒。认识了我们的真实佛性,认识了我们的自性弥陀,认识了我们自性法身,这个自性法身(佛性,自性弥陀)就是根本,一切有相皆是这个自性法身变化出来的。认识了这个根本,不再着相,不再随境流转,不再随境轮回,就是往生。往生了的人,在这个社会上,他会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自在。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我们总是着相,见色逐色,闻声逐声,嗅香逐香,见法逐法,六根作用,全是捕风捉影,这时,若能当下一断,这妄心就不动了,这便是“是人终时”,这时,心不攀缘,回光一鉴,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识得根本。若认识了根本,就不再颠倒了,若不认识根本,那就依然颠倒。我们的心灵世界里的每一种相,都是依着我们的心而有的,就像镜子里的影子,都是依着镜子而有的,没有镜子,哪有镜子里的影子?所以你认识了镜子,才会知道影子是虚妄不实的。认识了镜子,不再受影子惑,这个时候才叫不颠倒,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这就等于说,我们当下识得本心,识得了这个智慧德相,就是往生极乐净土。有人说,生前念佛的原因,死后的灵魂就会跑到西方极乐世界。请问:西方在哪里?你用手指一指。手指头指不到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西方。见不见见,见犹离见,指不指指,指犹离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不能见自己,所以这个“见见的见”,就叫做悟。再锋利的剑(见),它也不能剑(见)自己。你自己这个见,透过眼睛叫见色,透过耳朵叫闻声,可是,这个见,他能见(现)万相,就是不能见自己,所以说,“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个能见的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能听的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能说的就是我们的佛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用,无非都是我们的佛性,离开了佛性,眼不能看,耳不能闻,佛性是根本,所以我们要认识佛性。六祖慧能大师把佛性叫做自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既然自性本自清净,那就不是修成的,我们的修行,只是如是识得他,如是用得他,如是合得他。若不识得它,便会认影子,便会天天在影子世界里呼声捉响,徒自诳惑。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一切有相,皆不可得,然而,我们却有个不过去的,昨天是它,今天还是它,明天还是它,《楞严经》上说,小的时候见恒河的是这个,到了七老八十时,再次见到恒河的还是这个。佛说一切有相,皆不可得,意在让我们认识这个不过去的。我们的身体,刹那刹那地变老,没有哪一个刹那不变,假如我们能活八十岁,我们每一岁便拍一张照片,1岁拍一张,2岁拍一张,3岁拍一张……人活到80岁,就是八十张照片。我们翻阅这些照片,从1岁的照片开始,当翻到第80张的时候,就是一位老太太,就是一位老公公,从第1张照片翻到第80张照片,就是从1岁到80岁,就是这么一瞬间,一翻就八十张,我们的一生就是这样迅速,可是,这只是生命的现象,不是生命的本真,佛教就是要我们找回这个不生不灭的本真。佛说,这个不生不灭的本真,这个不生不灭的法身,你不要向外去找,因为这个法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只许从自己这里发现。《妙法莲华经》中有个比喻,一个贫女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天天要讨金发财,脱离贫穷。这时,有一位智者告诉她:你家里就有真金宝藏,你要先除掉这些草,我就告诉你真金宝藏在什么地方。贫女人说:你要先告诉我真金宝藏在什么地方,我就除掉这些草。智者闻后,心中赞叹:这真是一位大根器的人。于是,智者就指出了真金宝藏。智者喻佛,贫女喻顿根众生,真金宝藏喻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
你们大家经常去台湾见慧律法师,《楞严经》上这个比喻,就等于慧律法师告诉你:你自己这里有一尊佛,你先除掉习气,我就告诉你这尊佛在什么地方。你若是个顿根人,你就会说:你先告诉我这尊佛在什么地方,然后我再除习气。这时,慧侓法师就会静静地看着你。正当这时,你一个念头也没有,心里又是那样的敞亮,这时,他就会告诉你:这个了了常明的是什么?这个一尘不染的是什么?囡地一声,你当下明了,这就是《法华经》里的那个贫女人找到了金子。《楞严经》里有个演若达多失却头的比喻,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要到外边去找自己的头,大街上的头都是人家的。我们要找回这个至高无上的头,就是找回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找来找去,最后,自己的头就在自己这里。我们天天找佛,其实,佛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上放光,找佛的就是佛。很多学佛的人,这样的基本教理也不懂,他到处找佛,结果,越找越迷,却找到了这样一尊佛,就像墙上画的,就像殿里塑的,睁眼闭眼都能看到他,他天天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的,你说烦不烦?有形有相,皆属生灭,落入生灭,一定上当。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这是佛说的,我们不能怀疑吧?既然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我的如来智慧德相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佛说的,我们不能怀疑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问问自己:哪是我的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佛说的,你不能怀疑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反思:我的心净了,佛土怎么会净呢?我的心未净之时,难道佛土不净吗?譬如我们在另一个房间打扫卫生,这个房间会干净吗?不会的。因为这是两个地方。如果我这样说:我打扫佛堂,这个房间就干净,我打扫这个房间,佛堂就干净。可想而知,这个房间就是这个佛堂,这个佛堂就是这个房间,佛堂与房间不是两个地方。心净则佛土净,就是告诉我们:心就是佛土,佛土就是心,所以才会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七天的时间,争取不要用七天,用三天更好,开悟见性,见到自己的这片净土。
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大家心里很相应,这样,开悟见性,花开见佛,也就很容易实现。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开敷了,不再迷闷了。花苞象征着不明白,象征着困惑。豁然明白了,不再困惑了,就是心花开敷了,就是智慧花开了,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在那里就有我的一朵莲花。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是不能成就佛道的。我们开始学佛时,我们有疑情,我们不明白,这就是莲花苞。我们有了这个莲花苞,就有希望花开见佛。如果有人没有疑情,经文上如何说他就如何想,他见经文上说:“极乐世界,金沙铺地”,他就想“金沙铺地”的样子。他见经文上说:“风声鸟鸣,皆是念佛”,他就想“风也阿弥,鸟也阿弥”的情景,这个人没有疑情,就等于没有花苞。一个没有花苞的人,他怎么能谈得上花开见佛呢?没有花苞,能够花开吗?我们信佛,佛说有极乐世界。可是,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佛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净土。我能去得了吗?有人坚定地说,我一定能去。他在骗自己。他若有十足的把握,当下就可以契入净土,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往来自由。什么叫往来自由?明体起用,摄用归体,虽有习气,奈何不得。若更高层次,极乐娑婆,打成一片,无苦亦无乐,无彼亦无此。什么叫打成一片?一真法界,全体一真。这时,就没有彼此了。刚开始悟道的时候,还有个本末,还有个彼此,到最后,习气消光时,全体一真,就没有娑婆与极乐的彼此相待。我们的自性,光皎皎,赤裸裸,这就是我们的净土。尽管我们见到了自性净土,然而,我们着相住境的习气还在,这就是带业往生。因为我们还有习气,所以,我们还会着相。我们虽有习气,然而,已经不同于未见自性的人。我们一着相,就是跑到娑婆世界来了,这时,我们一觉,又回到净土世界来了。我们刚刚开悟时,总是跑了又拉回来,拉回来又跑,禅宗所谓“一回入草去,蓦鼻牵将还”,这就是悟后保任,这个悟后保任的修行,就是往来于极乐与娑婆,就是随缘就度众生,众生度尽,便能成就十方净土。西方就是十方,方方皆是十方。
佛说的《阿弥陀经》,若论其境界,属于《华严经》。《阿弥陀经》云,东方佛现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西方佛现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南方佛,上方佛,下方佛,十方佛皆现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这是说什么?是不是十方的佛都说:阿弥陀佛太伟大了,阿弥陀佛第一,比我们的愿力都大。大家可不要这样想,这是个大错误。十方的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也就是十方的佛都说这一心。这个不生不灭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就是不生。你看看这个无相真心,他随着现相的生灭而生灭吗?万相生灭,真心永恒。弥就是遍满。你看看这个无相真心,在在处处,无有不是。陀就是圆觉。你看看这个无相真心,觉遍十方,随感赴应。佛就是觉者,你看这个无相真心,胡来觉胡,汉来觉汉,这灵知灵觉就是佛。阿弥陀佛这四字洪名,表示这个不生不灭的无相真心。《阿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现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就是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都说这个不生不灭的无相真心,也就是佛教说的“离心说法,即是外道”。欲见十方诸佛,当见自心实相,这是通向十方三世诸佛的唯一通道。任何一个圆满觉悟的人,皆从明心见性开始。可是,我们现在学佛,很多人的路子都错了,到处找佛。佛告诉我们,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回自家的宝贝。我们学佛,若是向外找稀奇找玄妙,六根就成了六贼,所行之事便是盗。其实,人家的宝贝是盗不来的,自家的心也是丢不掉的。你若不信,你就试试,你把心留在这个房间,自己走出去,看看能否做到。这时,你就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个无相真心永在当下。我们学佛,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心。
我们学佛,就是回家,不是去串门。我们学佛,贵在一“回”字。众生六根外驰,眼睛着于色相,耳朵着于声相,再加上第六识的妄想分别,再加上第七识的人我执着。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与前五识这么一配合,就造成了一个娑婆世界。我们学佛,应该反过来问自己:这捕风捉影的是谁呢?这见色闻声的是谁呢?这个能见能闻的觉性灵知,这是一盏常明灯。你看看自己的这盏常明灯,有声闻声,无声闻静,时时在闻,无有间断,佛教里也把它叫做涅槃。大家以为涅槃就是死了,其实不对。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什么难处,只要我们从一念断处,不再攀缘,直下识得这个了了常明、本来清净的自性,安住在这个自性上,不随妄念流迁,这就是往生净土。我们往生了,我们的生活会过得更潇洒,我们的生意会更顺利,得也无所得,失也无所失。做生意的人,大进大出,小进小出,就像河流。若是条小河,进来的水少,出去的也少。若是条大河,进来的水多,出去的水也多。总体来讲,钱越多,事也多,进得多,出也多。若能事中无事,便是真无事。若是事中有事,即不了生死。顺意时,哈哈大笑,得意忘形。不顺心时,烦恼满腹,失意忘形。得意忘形,失意忘形,这都不是学佛的人。若能做到无心,至少能做到不随习气转,这就是在红尘当中而出红尘了,这就是在三界当中而出三界了。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么多人,嘈嘈嚷嚷的,烦死了。我们一个人独处,整日静悄悄的,闷死了。在深圳就有这样打坐的,很用功,外边有声音,他觉得很吵,他就把耳朵塞上。还是有声音,他又安上双层玻璃。就这样,他天天在那里打坐,打了几千座,还是不开悟。你以为没有声音、没有色相就解脱了?塞上耳朵,闭上眼睛,这不是解脱,而是系缚,真正解脱的人,在有声音里而解脱声音,在红尘中而解脱红尘,所以说,事中无事方是真无事,事中解脱方是真解脱。
有些念佛的人,不懂得如何念佛。举个例子来讲。一个流浪的人,他从来不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富有天下的人,因此,他在外边流浪做乞丐。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位富有天下的人,他正在找你,你怎么不回家呢?这个人相信了,他生出了回家的强烈愿望。这回家的人,他是否满大街地喊:我的家,我的家……。是不是这样喊就叫做念家呢?不是这样念。念佛的念,是思念的念,是回归的意思,念佛就是回归到这个佛性本体上来。念佛不是喊佛,即使持名念佛,也不是喊佛。念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拜佛,也是念佛。我们念咒,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这也是念佛。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念佛。念就是思念,就是回归。一切佛法,皆是回归自性的法,如果向外喊佛,那就不对了,即使喊破喉咙也徒然。有些人不是念佛,而是在喊佛,他求佛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若是这样念佛,他或许也能做个成佛的好梦,但是,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要有成佛的大愿,要有普度众生的大愿。若人能带着这样的大愿而做一个成佛的好梦,这个人还能借着这个好梦成就。如果没有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只是散心喊几声佛号,希望阿弥陀佛把他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是不能达成目的的。
我们要通过这几天专门用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争取早日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我们打开本来见到本性的时候,我们再到台湾见慧侓法师,我们的眼光就会给他报个喜,他一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到哪一步了。因为你迷的时候,你的眼睛很着相,一见见一个,现在,你证悟了空性,你的眼睛就不再着相了,而是一见见一群,见无障碍。
现在讲一个公案。一天,一位打猎的人,正在追赶一群鹿,马祖大师站在路中,挡住了猎人的路。马祖问他:你是干什么的?猎人说:打猎的。马祖问:你一见射几个?猎人说:一箭射一个。马祖说:你不会射。猎人反问:你一箭射几个?马祖说:我一见射一群。猎人问:都是生命,为何射他一群?马祖问:既知如此,何不自射?这个猎人当下释怀,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痛快,净裸裸、赤洒洒的本觉光明,当下呈现。这个猎人把箭一扔,说:大师,我要跟你出家,做你的徒弟。从今以后,这个猎人就不再打猎,做了和尚,专门牧牛,就是看着自己的习气,不让他落草去。一天,马祖考考他:这段时间功夫做得如何?他说:我在牧牛。祖问:你如何牧牛?他说:一回入草去,暮鼻牵将还。就是他一着相,我就把他拉回来。看着自己不着相,他就做这样的功夫。马祖表扬他:你真会牧牛了。[2]
请问:马祖一见射一群,他是怎么射的?马祖所说的见,不是打猎的箭,而是禅宗所说的“见”,与猎人所说的“箭”是同音异字。在马祖看来,一见见一个,见一而失十,这是着了相。马祖大师则一种平怀,一见见一群。
我们大家要会看东西,不要一见见一个,而要一见见一群。当我们一见见一群的时候,就是心光普照,这时,即使你没悟道,也是暗合道妙了。这样修行就会很快,所以说,往生极乐净土并没有什么难处,我们在一念断处,回光一鉴,若能鉴得,就是花开见佛,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不再颠倒,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一口气不来时,这识神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个人快要死了,你看看他是什么样子,眼也睁不开了,气也喘不动了。平时,我们眨个眼睛,是这样的容易,到了快要死的时候,眨眼这么容易的事,他都不能了。呼吸这么自然的事,他也不能了,这时,他还会喊佛吗?我们不要等到这个分段生死即将要结束的时候往生,我们要在精气神十足的时候往生,只有这样,分段生死结束时,才能有把握了脱生死,这样的人,别人看他死了,其实,对于他来说,生死一如,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就在净土。
学佛的人不要忘了这个“心”,这是佛法的关键,也是佛法的核心。既然如此,哪个是我的心呢?我们平时念楞严咒,念完之后,静止下来,咒也不提,念也不起,这时,绝待无对的空性就现前了,你就静止在这个地方,好好地体会这个应万相而一尘不染的“心”,这个地方就是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在别处,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融为一体,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只要安住在这个一体不二的自性上,就能通达十方三世诸佛。
[1]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7页中。
[2] 参《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51册第248页中。
找回这个心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