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成交锐减35万亿预示金融危机来临


    201310月和11月,中国的金融业发生了彻底的大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债券交易市场的急剧萎缩,尽管债券市场在遭受一连串几乎是不停顿的抛售之后、收益率已经达到数年高点,但投资者的胃口并未随着债券价格的下跌而打开。上个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量为人民币1.74万亿元(约合2,857.1亿美元),远低于3月份创出的年内高点8.26万亿元。虽然11月份成交量略高于10月份的人民币1.42万亿元,但与上年同期的7.14万亿元相比仍微不足道。也就是说11月债券同比交易量下滑了80%。债券市场7-11月份的月均成交量只有区区人民币1.41万亿元,上半年月均成交量为5.25万亿元,2012年全年月均成交量6.15万亿元。2013年1-11月与去年同期比减少了35.25万亿。

     债市7月份以来的大幅下滑表明,在中国金融系统6月份发生史无前例的钱荒事件后,中国金融业发生彻底的改变。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都进入上升通道,资金成本持续增加。

    过去10年来,中国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机构一直大量购买债券,并且一旦买进就不打算卖出,持有直到债券到期。因为信贷供应充足则投资渠道有限,然而在20136月钱荒发生后,局面发生了彻底改变。

    央行一直维持资金面偏紧的局面,通过放短收长的扭转操作稳步提高利率,也就是融资成本,央行实际至少加息2-4次。万得资讯(WindInfo)和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数据显示,受此影响,中国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120日触及4.72%,为20051月以来最高水平。纪录高位是200411月触及的4.88%

    中国是个奇特的国家,除中国以外的国家, 利率对试图融资的机构和企业来说都非常敏感,而中国利率的波动被人完全忽略,利率根本不会影响企业和机构的融资意愿,国外的央行如果想抑制过热的经济,减 少信贷增量,只需要提高利率就可以,而中国提高利率完全无效,企业和机构丝毫不在意融资成本的增加,它们只想拿到资金,根本不在乎成本。在中国一旦提高利 率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企业和机构的融资意愿不仅没有丝毫降低反而大幅度增长,企业和机构也愿意付出高昂的融资成本。

    这也从反面证明,企业对资金的渴求非常旺盛,不过这种旺盛并非是因为经济前景看好,中国的GDP增速放缓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中国未来的GDP增 速会进一步放缓,而融资需求却在飞速增加。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这一切,企业和机构都在借新还旧来维持资金链不断裂,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债务就像滚雪球般扩 大,多高的融资成本企业和机构都必须承受,而企业和机构的决策者,无需为财务成本上升负任何责任,连道义上的责任也无需负责,它们心安理得地这么认为。按 照惠誉最乐观测算的口径,2013年中国信贷增速将达到20%。报告指出,若以信贷与GDP的比值衡量杠杆率,即使作出乐观预测,即信贷年增速放缓2个百分点至12%、名义GDP增速保持在11%,到2017年底,债务/GDP这一比值也将接近250%,远高于2008年的130%。而中性估计2014年就可以达到250%

    尽管债券收益率普遍提升,但是远远跟不上资金成本增加 的速度,保险、银行都对债券失去了兴趣,保险和银行热衷于更高收益的产品,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但是在中国你完全无须担心,决策者无需为决策失败付出任 何的损失,那怕是道义上的损失都没有,金融机构的第一目标是利润增长,风险则完全忽视。因为没有任何人需要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负责,既然如此,何乐而无 不为?

    单从货币供应情况看,资金面似乎宽松,而债券市场一下子流失了80%的数万亿的资金,同时银行信贷规模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只有一个去处,表外业务或影子银行。

    银监会和央行对此心知肚明,然而却投鼠忌器,一方面央 行持续提高远期利率,希望商业银行们主动收敛它们的表外业务,减少金融杠杆的使用。另一方面,央行害怕持续收紧资金面,提高远期利率让银行发生系统性灾 难。对银监会来说,它也希望商业银行们主动收敛它们的表外业务,减少金融杠杆的使用。但是银监会也知道,如果大规模收缩表外业务,降低同业业务规模,减少 影子银行信贷规模,那么银行业绩就会暴跌,银行的利润增速本来就在放缓,一旦资产规模缩水,利润下滑,对银行的金融安全来讲也是不利的。所以9号文酝酿了这么久,迟迟不下发,银监会早已将9号文的大部分内容透露给了商业银行,希望他们主动整改,不至于在9号文发布后遭遇重大危机。不过无论如何,对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的限制会让银行利润大幅度下滑。

    不过银行很喜欢和监管机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银行总能找到绕开监管提升利润的路径。银监会只能事后补救,同时也不敢出手太重。

    金融机构只求利润不顾风 险的做法,注定其必然遭遇危机,而即便发生危机,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也无须负责。这就加剧了危机的规模。并且金融机构不止这一个重大隐患,还有投资效率极其 低下的地方债,过剩产能行业累积的天量贷款,这就像一个炸弹,已经在冒烟了,只差一把火,这把火还是由美国人来点好了,只有QE缩减,有那怕微量的资金流出,就会导致企业或机构的资金链断裂,债券违约,贷款变呆账,这个炸弹就引爆了。

     末日景象,死亡是一瞬间的事,人一旦死亡,就不会复活

     总有些人无节制地使用自己的身体,熬夜,暴饮暴食,喝酒,不运动,10小时打电脑,还有些被动的,雾霾,污染的水,不健康的食品,这些人总会说,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我就多运动,戒烟,早起早睡,戒酒,等等

     身体里的负面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开始爆发的时候,你再想起来多运动,戒烟,早起早睡,戒酒,去空气好的乡下,已经晚了,死亡是一瞬间,而对抗死亡需要几十年的正能量积累。

     人一旦死亡,就不会复活。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你总觉得手头可以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多,总是不在意,总是无限制地吹大泡沫,等危机爆发,那是一瞬间的事,任何补救措施都来不及。

     央行放水是无济于事的,放水进入银行系统,再进入企业和机构,这是个缓慢的过程。金融危机爆发时,你根本来不仅应对,互联网时代,坏消息传得很快,即便有存款保险制度,人也会挤兑,中国人对于银行和政府,造就缺乏信任,钱还是放在家里保险,或者变成黄金美元保险。

     银行系统突然断水,无资金发放贷款,全国至少有50%的企业会立刻破产倒闭,至少1亿人失业。金融崩溃立刻导致社会崩溃,机场里挤满了欠薪逃跑的企业主和债主,飞机翅膀上都人满为患。即使央行再印钱,这些人也难回来了。人一旦死亡,就不会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