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璞精神永存


 卞和献璞精神永存

 

(魏平柱)

 

        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其地在南漳县城西南约七十五公里的巡检乡。位于荆山南麓。崖高百仞,陡峭如屏。有一石窟,上刻玉印岩三个大字,在我的印象中应是抱璞岩三字,不知何时变成了现在这个远离了卞和的名字。窟高二十米,宽约十六米。窟内有卞和石像及刻碑数通。据传这里就是卞和当年得璞的地方,人们一直称之为抱璞岩

      卞和抱璞献玉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韩非所著《韩非子》第四卷《和氏》篇。其文曰: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       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       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其次,见之于唐初欧阳询所撰《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其引后汉蔡邕《琴操》曰:

 

              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献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玉(乃石也),王以为 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献之。平王又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          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抱其玉而哭。昼夜不止,涕尽继之以血。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刻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卞和          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精气郁泱谷岩岩。中有神宝灼明明,穴山采玉难为功。于何献之楚先王,遇王闇昧信谗言,断截两足离余身。  嗟叹心摧伤,紫之乱朱粉墨同。空山歔欷涕龙钟,天鉴孔明竟以彰。沂水滂沛流于汶,进宝得刑足离分。断者不续岂不怨。

 

      还有不少著作,如《白氏六帖》、《事类赋》等也都有类似记述。

      比较上引两段记述,卞和献玉的对象有较大出入。韩非明言为厉王、武王、文王,蔡邕《琴操》则认为是怀王、平王、荆王。蔡邕是后汉著名学者,不可能有如此之误,或为传抄者之谬?平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28年至公元前515年,而怀王在位则在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8年,且平王是怀王先祖而不是其子。楚史中无厉王、荆王之说。韩非将厉王置于武王之前,或指武王之兄蚡冒,或蚡冒之子。楚君称王自熊通始,时在公元前704年。此前三十七年(公元前740年),熊通杀蚡冒子而登楚君之位。熊通死于公元前689年,熊赀即位称楚文王。如果卞和第一次献璞在蚡冒末年,即熊通弑君之年的公元前740年,到楚文王熊赀即位之年第三次献璞,其间至少已有五十二年的时间。如果卞和得玉之年二十岁,第三次献璞之时已是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五十余年,坚信璞中有玉,而且饱偿身残之苦,忍辱含垢,其精神实为难能可贵。这块玉的文化含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韩非讲述这个故事,旨在说明法术之难为世用之理。吴起、商鞅皆法术之士,吴起蒙肢解之难,商君遭车裂之祸。意思是说,变法革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很难为世人所接受。吴起主张变法,结果遭到肢解之难。商鞅主张变法,最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这些正与卞和献璞被刖足之事类似。所不同者,卞和虽被斩两足,终未为主之害也。楚国传扬这个故事,其意或有与韩非相通之处。楚国要强大起来,必须走变革之路。考楚国当时的政治,是需要卞和精神的。楚由蚡冒到武王、文王时期,正是由野蛮转为文明的时期。正如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中所言:楚国正式进入文明社会以及正式建成国家机器,是在蚡冒去世之后的武王、文王时代。

楚国要想得到发展和强盛,楚人必须要有卞和之忠,必须要有卞和那种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蚡冒以筚路蓝缕,用张楚国(见《晋书·江统传》)。勤俭建国,奋发图强,至熊通、熊赀之时,楚国这块终于显露出宝玉的光芒。楚国开始强大了,辟在荆山的天地实在太小了,他要问津于汉水,向汉北、汉东诸姬谋求发展了。这块和氏之璧终于收到了惊蛮夷而动华夏的艺术效果。

      卞和所献之璞,经过玉工打磨而成和氏之璧。从春秋传至战国,声名极盛,被誉为天下著名玉器中的四宝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和氏璧后来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晓得后,愿以十五城换取之。其价值连城,可想而知。后来终于导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故事。又为这块宝玉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含。秦统一六国,和氏璧传为秦始皇所得。因为秦始皇喜用玉玺,于是便有了和氏璧改为传国玉玺之说。其后的传奇小说说法就更多了,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敷衍得淋漓尽致。这些大概就是把抱璞岩改为玉印岩的缘故吧?其实,称玉印岩的根据是十分勉强的。和氏之璧是否改为传国玉玺,正史无载,而《玉玺谱》则说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用蓝田玉所刻。李斯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云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用和氏璧改制之说见《史记正义》崔浩所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服之,谓传国玺此说颇有疑处,璧是一种扁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是不可能磨制成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的玉玺的。秦始皇用蓝田玉作传国玉玺是较为可信的。玉印岩不如称抱璞岩确切、朴实,且更显民本一些。建义还是恢复抱璞岩之称为妙。

      历代文人写的怀古吟史诗文中,大都不题玉印之事,而抱璞之典则被频频使用。汉·东方朔有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之句;晋·应詹举荐韦弘,有抱璞荆山,未剖和璧之喻;唐·胡曾《荆山》诗云: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叫,疑似荆人哭未休。孟郊《古兴》亦云: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何高爵则径以抱璞岩为题作诗云:璞玉已千秋,荆人说未休。楚王昧瑜石,义士作山囚。足刖宁堪恨,玉湮诚可羞。悠悠岩下水,疑似泪难收。抱璞献玉的文化内涵,绝不在于为帝王传国正位的合法性提供了一块宝贵的石头。它的文化精髓不在玉印,也不在和璧而在得璞献璞抱璞之精神。华元林先生在《好一个字了得》一文中,对卞和有一个小结。他说:故事篇幅不长,却给我们充分地展现了和氏三个方面的优秀品质:第一,他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发现玉璞,并认定其宝璧的价值,说明他眼力非凡。第二,得到玉璞,不是据为己有,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献给朝廷。说明他思想境界出众。第三,和氏尽管历尽磨难,但他坚持真理的初衷不改,说明他意志超群。正是这非凡的眼力、出众的境界、超群的意志,共同构成了和氏这个贞士的崇高形象。如果说,和氏之璧是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那么可以说,和氏的贞士品德,则更是无价的精神之宝!这个小结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还不够。譬如卞和所云吾非悲刖也一语所表现的那种对个人遭遇无怨无悔的精神;献玉成功后,荆王乃封和为陵阳侯,卞和辞不就而去的不贪图名利的崇高品德,这些也都是和氏留给楚人的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千百年来,我们楚人没有忘记我们的这位先人。卞和献璞所彰显的精神,已然被荆楚儿女所继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光辉璀璨的楚文化。张正明先生在所著《楚史》中有这么一句话:楚人有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传统。卞和得璞,不自存,不别投,一定要献给楚王,虽遭刖足而不悔,不正是爱国、忠君的写照吗?这种精神,不是在屈原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吗?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的思想,不是也在屈原那里得到了共鸣吗?坚定不移地相信璞中有玉,有玉就一定会大放光芒。只要信念坚定,总有成功之时。这种和氏精神,不是一直在鼓舞我们百折不回、奋勇前进吗?历史上有些失意文人片面地理解了卞和的思想境界,写下了和玉悲无已,长沙宦不成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泣连三献宝,疮惧再伤弓之类的伤感的诗句。我们认为,任何以抱璞喻怀才不遇的嗟怨,都是对卞和精神的片面理解,今天我们不需要这种怨天尤人的嗟叹!唐代韩愈曾经以卞和三献终于成功的精神,鼓励科考落第的诗人孟郊,希望他再接再厉。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这才是对卞和精神的正确理解。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在殉国前夕,曾经对麾下将领说:古之卞和忠照日月,虽数次伤身而仍未穷其爱国之志,其精诚磅礴之气,可谓至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务必学习卞和不怕死之爱国精神,痛杀日寇,保卫我神圣领土。这是对卞和精神价值的最生动、最壮观、最伟大的肯定和推崇。

      卞和永垂不朽,卞和抱璞、献璞精神永存!( 襄樊学院  魏平柱;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

                                                                   

 

200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