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信仰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签约讲师胡一夫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成果是举世瞩目的,但可悲的是国内有太多的企业家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陷入了“物质化”的深渊。也正因为此,中国企业的发展付出了牺牲环境、牺牲诚信、牺牲公平、牺牲劳动者利益的代价,我们的劳动者们也牺牲了安宁、牺牲了幸福、失去了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
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时代价值观的不断变化正在瓦解人最基本的原有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乃至人生来具有的贪欲在无限的膨胀。人们正在失去一生中最珍贵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底线。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当今是一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缺失道德的社会。
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胡一夫老师发现,企业家的信仰缺失使许多企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也使许多企业家自身陷入困境。奶业巨头三鹿的三聚氰胺、肯德基苏丹红、西门子冰箱、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等等,这些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偶发的,这是我们企业家的信仰在偏移或者已经尽失。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最尊敬的企业家们缺失信仰所带来的。 信仰不仅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更对中国千千万万的社会大众影响至深。
事件本身也许是企业家们无意或有意而造成的疏忽,但作为一个企业家、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为自己制造的产品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企业家们的发展战略一味的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那么未来的100年将是中国社会大众的苦难日。我们的企业家需要觉醒,不为社会也要为您的子孙后代。没有信仰的企业,没有信仰的企业战略,不但无法帮助成就百年基业,还会危及社会安全与健康,关注企业家信仰的问题刻不容缓。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伟大而持久?长久以来,人们始终在探询成功企业的制胜之道。伟大的企业是否真的具有致使其走向成功的DNA呢?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讨论、研究,执拗于发现企业成功的“统一”模式,以便后人去复制同样的成功。然而,你认真考虑过吗?让山姆·沃尔顿在1970年研究并模仿西尔斯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可能创建沃尔玛,让迈克尔·戴尔去套用IBM的运作方式也不可能创立戴尔电脑公司。
比如,1961年肯尼迪总统宣示了一个愿景,它汇集许多美国太空计划领导者多年的心愿,那便是:在十年内,把人类送上月球。正是这个愿景,引发出无数勇敢的行动。再比如,大多数企业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梦。亨利·福特的梦想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任正非的梦想是“产业报国”,马云的梦想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个个鲜活的梦想就是企业家的愿景。愿景是人们脑海中所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渴望实现的愿望、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愿景决定着最终的平庸、出色还是伟大。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将无法想象AT&T、福特、苹果电脑等怎样建立起他们娇人的业绩和成就。
胡一夫(预定领导力培训,请联系13733156404)老师认为,愿景概括了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企业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愿景为成功点亮了一座灯塔;愿景,让我们看清楚,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是追随,而往往是与众不同。作为企业的领袖,不光要有梦想,更重要的是让追随你的人相信梦想并为之奋斗。所以,企业家不仅要敢于梦想,更应该善于向员工营销你的梦想。一个企业家要想做好企业,就必须学会营销梦想。你可以没有产品、没有钱、没有团队,但是不能没有营销梦想的能力,否则梦想就永远只能是梦想,而无法付诸行动。
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老板不缺梦想,员工也很努力,可是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板没有把自己的“个人愿景”放大成为与员工共享的“共同愿景”,即没有在公司愿景层面达成共识。缺乏共识的愿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这是你的愿景,与我何干”;第二种是表面上认可公司的愿景,实际上并不认同;第三种是内部钩心斗角,各怀鬼胎。三者分别对应着共识的三重敌人:“事不关己”、“貌合神离”和“同床异梦”。
我们说成功的企业家是善于营销梦想的企业家。但是,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善于呢?这里有一个准则:会营销梦想的人是让员工为自己实现梦想,而不会营销梦想的人是让员工为老板实现梦想。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把自己的梦想变为共同的梦想,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首先在于可以“看到”,并清晰地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及清晰企业在实现这个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这个美好的未来和价值理念便是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雏形。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便是“个人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过程:
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首先在个体领导者的头脑中形成,之后将在领导团队中达成共识,再逐渐传递到管理团队,最终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美好的、科学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个体领导者的个人领导能力、个人魅力的综合表现,是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个体领导力的外化,但当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成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它便成为了这个团队、这个企业向人们展示出来的组织领导魅力。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福特公司,它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提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品公司”,它的使命是“献身于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个人活动能力的事业”。它的价值观是“客户满意至上,生产大多数人买得起的汽车”。在这之前,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可能仅仅是福特先生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展示了福特先生个人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但当它成为福特公司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福特”这个公司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感受到的是福特公司的组织魅力:是福特公司,而不是福特个人;是它现在的整个经营管理团队,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
因此,“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转化,首先就需要将个人的魅力、个人的美好蓝图通过文化的建设转变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成为整个组织团队展示给人们的自信、承诺和独特魅力。然后,卓越的领导者会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通过相关制度、行为规范确定下来,并以培训、辅导、日常监督和评估等各种方式,将其内化为组织的领导力,成为引导、激励与约束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保障。
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层面,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和纽带力等文化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从制度上确立下来,从意识、行为上进行培育和宣贯,通过“认知-掌握-内化”这样一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构建,形成“组织领导力”。
总之,虽然“愿景”这项企业学习的要素备受瞩目,但它仍常被视为是一种神秘、无法控制的力量。持有愿景的领导者,成为受崇拜的英雄;的确没有公式教我们如何找到愿景,但胡老师希望通过企业愿景的学习和修炼,能帮助我们的企业家找到愿景,营销梦想!
中国人常说商场如战场,没有野心就意味着软弱,意味着退却,“两军相遇勇者胜”。非野心不能建立坚韧不屈、搏杀商场的坚强团队;非野心不能建立持续不断的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非野心是无法看似根本难以实现的愿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