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工作氛围

市综治委预防专项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我县召开了洛南县综治委预防专项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调整充实了专项组成员。推动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综治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综治办主任、团县委书记为副组长,县委宣传部、教体局等17个单位为成员的闲散青少年预防犯罪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日常办公室,由团县委、教体局、人社局、民政局和公安局等5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明确了职责,夯实了任务。为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结合跟踪教育、联系管理和信息共享三个重点环节,研究制定了联席会议、信息报送和研判、任务转接和承办、定期巡视以及检查考核和问责等相关制度,形成了科学合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并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综治委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了专项经费,还就试点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建档立册,完善重点青少年信息台账

加大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的力度,广泛应用陕西省重点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县、镇、社区三级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台帐,有效实现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洛南县现有625周岁青少年1169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其中闲散青少年515人,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65人,农村留守儿童5170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11人,流浪乞讨青少年29人。作为省综治委确定的闲散青少年预防犯罪试点县,我们对闲散青少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类型上看,我县闲散青少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少量辍学的青少年;二是正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三是缺乏从业技能,主观意愿未能就业的青少年。从特点分析:一是闲散青少年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初中毕业未升学的青少年占到65%左右;二是几乎所有的闲散青少年都缺乏一技之长,存在较大的就业难度;三是大多闲散青少年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和认知,择业观念模糊;四是社会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缺乏有效地服务管理,处于多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尴尬境地。为了更好从源头上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工作,我们充分发挥预防办综合协调的作用,与综治办协同统筹教育、劳动、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工作职能,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关要求,探索建立“闲散青少年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三、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常态化联系机制。确定城镇社区为主要工作方向,按照社区居民小组和公共聚集场所划分网格单元,将团干部、青少年事务志愿者、村组干部、公安片警和五老人员这五种工作力量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到每个网格中,形成“五员合一”,由团干部进行统揽,其他“四员”分别从思想生活、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协调联络等方面进行联系服务管理。同时,将五类工作人员的信息和其在网格单元的分布情况面向社会公开,并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纳入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体系,确保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连续性。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和跟踪教育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劳动、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工作调度。教育部门做好与学生、家长对接工作,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建立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团组织、民政部门负责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帮扶。劳动部门负责了解闲散青少年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意向,重点做好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公安部门按照户籍区域对未升学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掌握青少年思想状态,及时化解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苗头性问题。司法部门结合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制意识。基层团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把握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面向全体、不失一生”活动,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二是“四位一体”推进社区团建。实现团支部、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站、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青少年事务志愿者服务组织在城镇社区的同步建设、同步运转;三是积极协调人社部门,在全县所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成立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了小额贷款、法律援助、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全天候负责提供服务;四是在县职教中心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实用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订单式”培训并提供见习岗位,今年通过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站转送47名闲散青少年,均已摆脱闲散状态;五是联合教育和关工委等部门以社区、学校为单位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特别针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帮助;六是组建洛南县重点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会诊团,聘请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专家担任顾问,定期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七是专门组建了洛南县青少年事务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公检法司系统工作者以及关心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各界人士,并将青年职工加入志愿者服务队情况作为有关单位申报创建“青少年维权岗”、“青年文明号”的必要条件;八是积极运用新媒体,创建预防专项组联络QQ群和青少年事务工作者QQ群,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互通。通过中国移动信息互动平台将党政国策,法律法规、就业培训等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青年中,努力为他们提供有效帮助。截至目前,开展各项服务95次,个案追踪75个、结案69个,上门家访62户,开展活动39次,服务青少年及家长3000余人次。已帮助124名闲散青少年摆脱了闲散状态,其中复学6名,就业108人,参军5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为把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向新的台阶而不懈奋斗。

(2013年3月12日晚,在全省团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培训班工作交流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