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比假期更重要
最近黄金周问题引起了国人广泛的思考和争论,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不只是对自身利益的简单考量,更是对实现自身利益乃至社会公共利益的科学性的审视,可以说它彰显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公权力机构的决策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科学的决策需要政府能在与公民的互动中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并进而有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可以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个科学的决策一定要给公民一个确定的,最好是乐观的预期。中国的放假制度实在是国际一大特色。世界上鲜有国家有一个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放假。所以“假日办”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我国在假日决策上的不科学性。每年节假日的时候,有专门的一拨人去思考如何挪动法定节假日,凑成一个完整的长假。这有几大弊端:一、对已有法律的随意改动,法律的权威性在国人心中受到削弱,法律如果有太多变通,这个法就不是良法;二、每当节假日来临,老百姓就开始有各种对假期的猜想,形成一个社会心理的不可预期性,每个人对自己节假日的安排存在不稳定性,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造成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增加。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法定节假日的随意挪,从而凑成大长假,以达到鼓励出游,拉动经济和人们放松身心的目的,实际上恰恰相反,一方面,全社会扎堆出游,人头攒动,玩的是一身疲惫,无法达成娱乐身心的目的,甚至产生假期综合症,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各种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扎堆出游,对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造成一个假象,认为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一旦大假一过,这些基础设施大量过剩,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长期来看,没有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而是成本的大量增加和收益的不断减少。
因此,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什么节放多少天的假,而是将假期固定下来,平均分布在一年的各个阶段,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年度,都不挪动,这样,老百姓就从年头就可以对全年的出行计划有一个确定安排,自行调节,相互错开,且不会出现扎堆出游,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足以容纳错开的人流。
一项科学的决策应当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构运行的成本,增加决策的收益。政府应当裁剪假日办,将每年的各个假期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还人们对生活的一个乐观的确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