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武汉)全国糖酒会上,一场“穿越文明,名酒复兴”的活动在武汉大学举行,其中一个环节,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让在场的三位专家和白酒企业家陷入尴尬,甚至成为了一个“黑色的产业笑话”。
当专家、企业家们在台上侃侃而谈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酒文化后,最后一轮设置了大学生现场提问。主持人引导性的发话后,大学生们纷纷踊跃提问,没想到的是,问题几乎全是关于“白酒危害健康和社会”的负面印象的描述,大学生对中国白酒的酿造、饮用、文化等居然一无所知、困惑重重,而谈起“洋酒文化”却眉飞色舞、头头是道,一副才高八斗的样子。
最经典的是,主持人力排众议后,让一个十分执着的女生接过了话筒,期待她的精彩提问,没想到,美女一句“我想让白酒企业赞助我们大学的活动”,雷倒了现场观众,引来一阵爆笑。
这个小插曲,让热爱中国酒文化的业内外人士,无疑陷入了尴尬和忧思。中国的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产业和酒文化,居然了解如此之少,知道的多是一些反面的东西,而对西方的洋酒文化赞美不已,如数家珍。
这个反差对中国白酒、尤其名酒犹如一记耳光。当我们的名酒每天还在为所谓的高贵的“身份地位”争风吃醋、自我陶醉时。我们的下一代和民间力量却在“破坏”着、鄙视着这个国粹产业,撒播着一层层的负能量。当一个民族的年青人、新一代,对自己国度的酒文化知之甚少,言必称“洋酒文化”有益健康、魅力四射时,这个国家是酒出了问题,还是文化出了问题?
武汉大学女大学生的功利提问,尽管引来笑场,但是,白酒企业到底该不该反思、该不该走进大学,补上中国白酒文化这堂课,大学生在酒文化上的“排内”原因,也许是我们没有去做自己的酒文化,或者做的不好,人家洋酒做了,而且做的深入人心,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大学生们的“崇洋媚外”呢?
“武大问酒”也许并不是一个孤立案例,相信其他院校也会遭遇同样的尴尬,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乎白酒产业未来命运的重要现象。一部酒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史,“武大问酒”应该产生“蝴蝶效应”,引起全行业的关注、反思和震动才对——中国的酒文化是该来一场“新文化革命”和“亲民路线运动”了。
未来3-5年,白酒产业需要做的是,放下身价,走进大学,走进屌丝,走上群众路线,回归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教育和壮大这个基础市场,把真正的健康的酒文化传播到下一代,这将是白酒产业未来的发展根基和希望。
我们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国的“下层力量”是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将完全支撑白酒产业再有50年的繁荣。“走群众路线”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价值观和历史论,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体制和价值观没有改变。执政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会在不断增长的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下,加大惩治官僚腐败的力度和决心,这种“文明社会”的博弈,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当下中国,这种博弈一定是长期性的,一定会逐渐由“运动式”向“常态式”转变,这注定了中国高端名酒长袖善舞的“权贵游戏”的衰微和终结。
原载2013年11月《国家名酒评论》作者 孙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