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并没有给国人如共同心理预期般的惊喜。洋洋五千字的全会公报,基本都是连串的政治名词罗列,口号般的文字基本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套话。各主流媒体都在竭尽全力地进行公式化的解读和渲染,比如公报中出现了多少处市场、多少处改革、多少处深化等等。这样的文字游戏对于国人都是太熟悉了,或许尚未公布的改革方案中会有些更为实际的内容吧,毕竟不能让国人过于失望了呀。全会精神似乎面面俱到,国家大事基本都点到了,但总的感觉是都是些空话,或许期待着地方上要将这些口号创造性地落到实处呢,但愿如此吧。
这次会议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提法,虽然政治改革的问题一带而过了,但只要市场化的深入进行,适应完全市场化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与之相适应的。对此,没必要过于着急了,基本规律的事情没必要有什么担心的。从1978年的那届三中全会算起,我们这代人是35年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和见证者,学哲学的时候知道,人类历史总是螺旋式发展,曲折式进步的,这的确也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之初曾经开展的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期间却经常被一些条条框框所干扰和阻扰。即便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取向这一被实践充分证明非常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也是不断遭致各种顽固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此次的三中全会又一次强调了这一基本原则,尽管太多的周折,但总算是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之上。想到这些,难免有些费解,我们干成点事儿真是够复杂的,没完没了的思想论战,周而复始的概念争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但愿我们的后代以后能不再遭受这样的精神折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