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需要新思维


 从现实主义走向理想主义,把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未来对人类的使命作为其外交的核心价值。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前言中,对中国文明史有段评价:“这个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造成了中国人几乎用一种超级实用主义的态度处理各种国际事务。中国在历史上有无数次机会可以“称霸全球”(成吉思汗时代除外),本有可能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却总是与机会失之交臂。按佛教所预示:世界正处于“末法时代”,拯救人类只能靠东方智慧,就是中国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智慧,用“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哲学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找到人类痛苦根源和解脱之道路,这是中华民族真正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外交该做的正事。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日本新闻界就抱怨“中国馆虽是最大的,但全部是在卖小商品,哪像一个泱泱大国”。反观印度馆,一进大门,就见到这样的条幅:“印度–一个古老民族对世界的哲学贡献”;再看爱知博览会的主题词:“爱知县,爱地球”,几乎所有的日本馆都在表达对生态和人类未来的担虑和探索。
  
 重视民情民意的研究,攻心为上。
  
  在中国成都武侯祠,有幅著名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中国的智慧就是“攻心”。当下中国外交,几乎忽略对民情和民意的考量。对那些臭名昭著的政权,没必要为其损害自己的国家形象;对一些“民选”国家,像法国、德国的领导人见不见达赖,日本政治人物参不参拜靖国神社,对其民意和选情稍加分析,就能得出个大致结论。同时,中国应适度开放一些国外的民意调查机构来华,许多重大问题,如西藏、新疆、台湾、南海、钓鱼岛等,恐怕调查的结果和中国政府所奉行的政策会高度一致。中国花那么大力气办奥运会、下一步花巨资打造外宣平台,也就是想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但并非是靠“大跃进”、走形式主义,是靠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立场和责任塑造出来的,核心就是去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心,这是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