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现年57岁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与另外两名同获此奖的科学家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精明的记者发现,祖德霍夫的夫人陈路为无锡辅仁高中校友。也就是说,他系无锡人的女婿。
陈路1998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为近年来获得该奖的第二位华人女科学家。陈路与丈夫6年前认识,育有一对子女。令人羡慕并祝福的一家人,如今夫婿又获诺奖,实在可喜可贺。然而,媒体高调报道后却引发了公众的反感。有网友跟帖称,得主夫人是中国人,这哪儿跟哪儿啊?这样的报道不觉得的丢脸吗?在笔者看来,如此攀名附贵的坏毛病,多多少少表达了咱们的不自信。
按说应该自信了。不说诺奖的文学奖咱已收囊中,莫言给国人挣了大脸。就是科学界学术界,咱们就具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庞大的科研院线阵地,每年生产的论文数量在全世界也拔得头筹。正因此,9月29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201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就热情洋溢地称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9月30日《金陵晚报》)
以笔者笨想,即使按人口分配,别说10年后就是当下的中国,亦当成获奖大国。统计显示,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已有19人,其中16人获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奖项。近十来年间,就有11名科学家获诺奖。日本才多少人口?可转念一想,诺奖毕竟不是按人头分配的。即使您是论文生产大国,可质量不如人缺乏原创性或被视作学术垃圾,又能怎样?毕竟诺奖也不是按论文总量分配的呀。
诺奖得主是无锡人的女婿又能怎样?老实说与中国何干,与中国的科研何干,又和机制体制何干?即使陈路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是能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棒,还是能证明中国人特聪明?最好的证明只能是,南加州大学的博士教育、博士后研究很成功,加大知人善任,慧眼识金,而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科研机制,才是陈路及其夫君成功的根本。假如陈路留在了国内会如何?假如祖德霍夫生在中国又如何?
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乃至于追名逐利,抑制独立思想,唯上唯书,早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的致使弊端。当此时也,国人当反省自身的不足与过失,尽力从体制和机制方面补差补缺,缩短与他人的科技差距,而不是津津乐道于侄子女婿之类,更不是攀附名人,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