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安徽省迎来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事件,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也包括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也就安徽平常所指的皖北地区。
中原经济区由河南倡导,河南指望以此为题材打造一个能够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概念区域,以便争取政策支持。在我国,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对于地方来说,能否争取到中央的政策支持,效果完全不一样。如何争取政策,需要靠各地的比拼博弈,普遍的做法是:有题材要争取,没有题材也要创造题材争取。
先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都和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后有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北提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西提出建设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青海提出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陕西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提出建设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需要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突破口,最初谋划的是建设中原科学发展示范区,后来演变为中原经济区。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根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想挟往日的荣耀,打造今日的辉煌。
河南粮食生产优势突出,囊括区位、资源、交通、文化等诸多优势,但是在近代的发展中却明显地落伍了,河南想借国家之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人的壮志豪情在这四个定位上一览无遗。河南的努力没有白费,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河南人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的不仅是河南人,在河南周边的也顺便沾了些光,他们要走一条借势打力,合纵连横的道路,他们的理由是中原不仅是河南人的中原,而是大家的中原。
正在河南人筹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候,安徽也在积极谋划皖北经济的发展,这个与河南接壤,历史上曾经多次与河南同属一个行政区,有着与河南相同的区情。都是交通发达,但是经济不发达;都是区位优越,但是经济不优越;都是平原辽阔,但是城市不辽阔;都是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收入不丰富。
为了加快皖北的发展,安徽没少操心费力。安徽本不发达,但是南北之间差距极大,皖北在安徽是不发达之中的不发达。早在2001年,安徽就提出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此后的11年,几乎每年都要专题研究加快皖北发展的问题,下发的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省级文件不少于5个,其他各厅局的文件不记其数,2010年后采取了对口帮扶、开发区扩区升级、政策倾斜等措施。2011年安徽开始编制加快皖北发展规划,正当规划行将定稿,准备出台之时,河南的中原经济区给了安徽启示,安徽要将皖北归入中原经济区,走一条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道路。安徽人深知自己谋划得再好,也不如进入国家层面的好。
到了2012年11月28日,继《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两个文件时隔1年2个月,都是中原经济区,但是范围有了明确界定和较大拓展,不仅包括河南全境,也包括安徽的五市一县一区,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部分邻近河南的地区,河南倡导的中原经济区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纵观规划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强调在不牺牲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要走一条区别于沿海工业化的道路。中原经济区的卖点在于:中原是国家的粮仓,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理当要进行政策扶持。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各地不仅会有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使用倾斜政策、资金支持政策,还有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这方宝剑十分重要。宝剑如何出鞘,要看各地的作为了。
皖北进入了中原经济区,是安徽在加快区域发展上的一次成功运作,安徽如愿以偿。在此之前,安徽曾经成功地借助长三角争取到了皖江开发之利。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可是仅仅是一条边境线,在边境线的这边和那边却是巨大落差,两边的居民甚至说着同一种方言,却过着不同的日子,一边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一边是全国著名的欠发达地区。
安徽紧靠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按理说有地利之誉,可是安徽却没有天时之份,屡屡与我国大的战略失之交臂。在我国进行大三线建设期间,安徽作为沿海地区;在我国沿海率先开发开放期间,安徽作为内陆地区;安徽本来有区位和交通的优势,但是在我国非东即西的战略导向下,安徽的地理位置却让安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都不是我国重点开发地带。
等到1998年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时候,全国已经成了一盘棋,再也没有先后之分了。这个时候全国的版图被划分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四大经济区域,都有政策就等于都没有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出台已经没有政策含金量了,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中部,安徽的出路在于抛弃陈旧的计划经济思维,自我拯救,自找出路。
2008年元月,安徽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到安徽视察工作,在稻香楼宾馆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分三个部分,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改善民生,三是加强党的建设。其中有一段话:“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中国的汉字极其丰富,有长三角,还有泛长三角,一个“泛”字让安徽熠熠生光。所谓泛长三角就是江苏、浙江、上海和它们邻近的地区,安徽首当其冲。总书记的这些话本来也就是普通的官话,可是敏锐的安徽人发现了它的重大价值。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安徽以自己的粮食和能源生产支持了沿海地区的发展,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央特殊的优惠政策,这是安徽发展不快的外部原因。过去中央领导到安徽来,不是指导农业工作,就是指导抗洪抢险,间或指导防范禽流感,没有一次是以加速安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
这一次不同,总书记说的是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安徽的机遇来了,最好的办法是趁热打铁。紧接着安徽一鼓作气,接连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2008年3月全国 “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团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央领导到安徽代表团来座谈,安徽人也是大谈特谈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这每年一度全国最大的参政议政大平台上,安徽人畅想了参与长三角分工和合作的宏伟远景,把安徽融入长三角造得声势浩大,泛长三角的牌子一炮打响。
第二件事是在2008年7月,邀请国家发改委来安徽调研,国家发改委派出了10几位司局级干部组成了综合调研组。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最现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划定一个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这个特定的区域就叫做示范区,这就有了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初步设想。在哪里设立示范区呢?当然是皖江一带,因为这里同长三角最近,便于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这次调研的最大收获是国家发改委和安徽高层达成了共识,要设立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由来。
按道理,皖江示范区只要在皖江边上划定一个区域就行了,可是安徽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要尽可能地放大政策效果,让优惠政策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地区,等待久了的安徽胃口就特别大。示范区的范围一再地扩大,占到全省面积的54%,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示范区在我国绝无仅有。地处内陆的合肥也成了皖江边上的城市,其实合肥离皖江还有100公里。另一个离皖江更远的城市——淮南也想划入皖江示范区,想要说服国家发改委的领导把淮南也写入皖江示范区规划。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说我们都与合肥同城化了,合肥是皖江,我们当然也是皖江,可是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国家发改委的同志说,如果淮南变成皖江了,那么淮河就成了长江的支流,这样的变动实在太大。尽管淮南没有进入,但是淮南人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加快发展,无非是想多争取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想改的不是地理,而是政策。
第三件事是2008年8月,安徽党政代表团到江苏、浙江、上海进行学习考察。在七天的学习考察中,代表团一行与江浙沪举行了高层次的座谈会,考察了上海、杭州、南京、江阴、宁波、绍兴六个城市的开发园区。考察中,安徽都强调一个主题,是来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争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有了总书记讲话的尚方宝剑,安徽代表团所到之处都是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第四件事是2008年10月,安徽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到了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就正式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第一个以加快安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安徽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期。2010年12月26日,安徽与国家18个部委签署了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这是成为国家战略的好处。安徽借助长三角争取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是一次成功的运作,是一个区域加快发展的经典案例。
皖北加上皖江示范区,总面积占了全省的94%,除了这一南一北的皖北和皖江,安徽还有东西两翼,一个是皖西大别山区,另一个是皖南山区,这两个地区同样是山区、同样是青山绿水,但是境遇和状况却不大相径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在皖南和皖西最恰当不过了,皖南因为有黄山而誉满全国,这一切要归功于老驴友徐霞客的游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知道这位老驴友当初是怎么想的,不过皖南人实实在在地沾了这位驴友的光。皖南属于黄山市,黄山市虽然经济总量不高,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业的特殊属性,居民的收入并不低,人均存款在安徽名列前茅,该地区可谓是藏富于民。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顾名思义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际的结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因为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工业的比重增加了,服务业的比重就很难增加。为了贯彻这个文件,2010年,国家发改委选择部分城市进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黄山市位列其中,对于黄山市来说,迎来了发展机遇。
皖西大别山区一直是安徽的贫困地区,在全国也相当的有名,尽管这里的人们费尽心思,要做好山水文章,但是地薄不养人,发展上的先天不足,难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皖西走出的人才很多,面对家乡也经常是无能为力。在国家的主体功能分区中,这一地区也是限制开发区域,皖西和皖南的绿绿葱葱,是安徽的两个重要的生态保障区,也是中部和华东地区的重要的生态保障区。
大别山区横亘于安徽、河南、湖北,这一地区的人都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让大别山区人民能共享发展成果,2012年,国家加大了对大别山片区的扶贫力度,每年从国库拨付大量的转移支付,同时启动了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编制工作,2012年12月该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规划期从2011到2020年,与18大提出的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相同步。当到了2020年,大别山片区的居民也实现了小康,才是真正建成了小康社会,国家加大扶贫攻坚的目的也就是要选择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进行攻坚,安徽的12个县被列入规划,享受的是国家的政策支持,皖西迎来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好机遇。
至此,安徽的四大区域都进入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安徽的政策机遇可谓空前绝唱,不能说后无来者,但一定是前所未有,这是天时;安徽临江近海,交通四通八达,人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这是地利;安徽素来有人才大省之称,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层出不穷,这是人和。安徽的人均经济总量目前还排在全国靠后的位次上,安徽能否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在经济发展上来一个大幅度的跃升,正在考验着安徽人的智慧、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