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电视台举办的“西凤杯”《秦声飞扬》业余组秦腔大赛,近来在陕西电视台五套节目中播放,只要有时间,我便打开电视观看。大赛分地区进行,整体表现比较好的当属我们西府地区。在西府地区,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秦腔。因为人们都喜欢听秦腔,看秦腔。每年开春以后,各个村子都开始过庙会,大多数村子在庙会的前一天就开始唱戏,有正式剧团唱的大台子戏,由泥娃娃跑头戏,还有皮子影影戏。过去,如果那个村唱戏,村上就提前将年轻小伙子组织起来维持秩序,每人手中拿一根竹竿,戏场中哪一块观众起哄乱挤,那些小伙子们马上举起竹竿狠打,如果碰到有人故意捣乱,就会整场猴起来,人们你拥我挤,相互踩踏,那个场景,简直是盛况空前。
记得一九七四年冬的一天晚上,我们村东南边的双山寺有腊八会唱大戏,我和同伴们都去了。双山寺是我国古农学家杨双山的故乡杨家堡所在地,由于杨双山曾经带领乡民种桑养蚕,著书立说,创办书院,在周边县区很有影响,看戏的人非常多,有兴平的,有武功的,周至和眉县的人也会从渭河南边赶过来。当戏唱过一半时,戏台子底下的观众从一边开始躁动起来,维持秩序的小伙子们赶紧用竹竿将一个个蹿起来的人头打下去,可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煞那间全场哗一下,人都站起来了,那人潮就像海浪一样,一会儿朝这边,一会儿朝那边,有无数的帽子、手套砸向戏台。我和同伴们彻底被冲散了,紧紧地夹在人群中间,下意识地将两只脚缩回空中,整个身体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人流飘荡,那种腾空游动的感觉,至今难忘。
虽然现在看戏的人不被过去多了,但我们西府的境况还是要比其他地方强得多,戏台子底下还是坐满了观众,只是年龄稍微大了点,因为秦腔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心里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大赛中,参赛的男女演员大多为留守老农及离退休工人干部,有的老人虽然年过古稀,但行腔流畅,发声苍劲有力,字正腔圆;有的老人不管声腔表现如何,是否晋级,他们都神情饱满,非常高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声,就是不为得奖,重在参与。这使我看到了自己退休以后,应该靠什么来大发时间,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娱乐方式,来愉快地度过那宝贵的每一天。
我从小就喜欢秦腔戏,不管是七十年代的样板戏,还是现在的古装戏,凡是我听过、看过的,都能哼上几句。小时候在老家,我们大队按照四个村的方向装有四个大喇叭,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新闻节目,就是放戏曲录音带和唱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大样板戏,与我一般大小的姐妹们都能从头唱到尾。八十年代以后,大喇叭又开始放古装戏,《铡美案》、《窦娥冤》、《五典坡》、《三滴血》等轮流播放,再加上村中的丧事基本都唱戏,《祭灵》、《三娘教子》、《五娘吃糠》、《朱春登放饭》等忠孝类教化戏广为传唱,给我的脑子里灌输了不少戏文,以至于我在高考前,只要学校的电视机放秦腔,我的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不由自主地就跑去看戏,不到戏结束,绝不回教室。
参加工作以后,每个星期的《秦之声》,我必须看,甚至为了看戏还和孩子抢遥控器。每逢星期天,我要在咸阳湖岸边锻炼身体,当走到古渡公园和二号桥下,看到一些老人在一块唱秦腔时,不由得停住脚步,听上一会儿。
多年来的生活经历,给我的体会是:唱秦腔能抒发人心中的苦闷,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能倾吐人心中的怨气。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不顺时,喊几句秦腔,你就会心情舒畅。当你曹遇难以承受的悲伤事情时,你唱几句秦腔,那些悲伤之事会慢慢消亡。特别是我们这些慢慢步入老年的女同志,面对诱惑力强的外部世界,难免会遇到几多让人无法解脱的伤痛,哭,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冷酷、绝情、无耻的男人来说,我们女人的眼泪是不值钱的。吼几句秦腔,会使你逐渐忘却脑海里的种种不快。秦腔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当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我会哼几句。当我在灶房做饭、洗碗时,我会小声唱几声。
目前,在秦腔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接受而走下坡路时,希望三秦儿女能多为秦腔出一把力。退休以后,需要选择娱乐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我建议大家最好选秦腔。
陕西电视台举办的“西凤杯”《秦声飞扬》业余组秦腔大赛,近来在陕西电视台五套节目中播放,只要有时间,我便打开电视观看。大赛分地区进行,整体表现比较好的当属我们西府地区。在西府地区,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秦腔。因为人们都喜欢听秦腔,看秦腔。每年开春以后,各个村子都开始过庙会,大多数村子在庙会的前一天就开始唱戏,有正式剧团唱的大台子戏,由泥娃娃跑头戏,还有皮子影影戏。过去,如果那个村唱戏,村上就提前将年轻小伙子组织起来维持秩序,每人手中拿一根竹竿,戏场中哪一块观众起哄乱挤,那些小伙子们马上举起竹竿狠打,如果碰到有人故意捣乱,就会整场猴起来,人们你拥我挤,相互踩踏,那个场景,简直是盛况空前。
记得一九七四年冬的一天晚上,我们村东南边的双山寺有腊八会唱大戏,我和同伴们都去了。双山寺是我国古农学家杨双山的故乡杨家堡所在地,由于杨双山曾经带领乡民种桑养蚕,著书立说,创办书院,在周边县区很有影响,看戏的人非常多,有兴平的,有武功的,周至和眉县的人也会从渭河南边赶过来。当戏唱过一半时,戏台子底下的观众从一边开始躁动起来,维持秩序的小伙子们赶紧用竹竿将一个个蹿起来的人头打下去,可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煞那间全场哗一下,人都站起来了,那人潮就像海浪一样,一会儿朝这边,一会儿朝那边,有无数的帽子、手套砸向戏台。我和同伴们彻底被冲散了,紧紧地夹在人群中间,下意识地将两只脚缩回空中,整个身体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人流飘荡,那种腾空游动的感觉,至今难忘。
虽然现在看戏的人不被过去多了,但我们西府的境况还是要比其他地方强得多,戏台子底下还是坐满了观众,只是年龄稍微大了点,因为秦腔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心里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大赛中,参赛的男女演员大多为留守老农及离退休工人干部,有的老人虽然年过古稀,但行腔流畅,发声苍劲有力,字正腔圆;有的老人不管声腔表现如何,是否晋级,他们都神情饱满,非常高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声,就是不为得奖,重在参与。这使我看到了自己退休以后,应该靠什么来大发时间,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娱乐方式,来愉快地度过那宝贵的每一天。
我从小就喜欢秦腔戏,不管是七十年代的样板戏,还是现在的古装戏,凡是我听过、看过的,都能哼上几句。小时候在老家,我们大队按照四个村的方向装有四个大喇叭,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新闻节目,就是放戏曲录音带和唱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大样板戏,与我一般大小的姐妹们都能从头唱到尾。八十年代以后,大喇叭又开始放古装戏,《铡美案》、《窦娥冤》、《五典坡》、《三滴血》等轮流播放,再加上村中的丧事基本都唱戏,《祭灵》、《三娘教子》、《五娘吃糠》、《朱春登放饭》等忠孝类教化戏广为传唱,给我的脑子里灌输了不少戏文,以至于我在高考前,只要学校的电视机放秦腔,我的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不由自主地就跑去看戏,不到戏结束,绝不回教室。
参加工作以后,每个星期的《秦之声》,我必须看,甚至为了看戏还和孩子抢遥控器。每逢星期天,我要在咸阳湖岸边锻炼身体,当走到古渡公园和二号桥下,看到一些老人在一块唱秦腔时,不由得停住脚步,听上一会儿。
多年来的生活经历,给我的体会是:唱秦腔能抒发人心中的苦闷,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能倾吐人心中的怨气。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不顺时,喊几句秦腔,你就会心情舒畅。当你曹遇难以承受的悲伤事情时,你唱几句秦腔,那些悲伤之事会慢慢消亡。特别是我们这些慢慢步入老年的女同志,面对诱惑力强的外部世界,难免会遇到几多让人无法解脱的伤痛,哭,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冷酷、绝情、无耻的男人来说,我们女人的眼泪是不值钱的。吼几句秦腔,会使你逐渐忘却脑海里的种种不快。秦腔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当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我会哼几句。当我在灶房做饭、洗碗时,我会小声唱几声。
目前,在秦腔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接受而走下坡路时,希望三秦儿女能多为秦腔出一把力。退休以后,需要选择娱乐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我建议大家最好选秦腔。
看《秦声飞扬》 听秦人秦声 议秦人秦事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