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的东西,人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漠视,以至慢慢失去;一种是重视,又往往成为未来的绊脚石.当人们意识到两种方式的各自不足后,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继承发扬等辩证词语就格外显得有意义.
上个月,收到华东师大一名曾经采访我的研究生寄来的两本精美包装的册子,一本叫《中华创意产业论坛会刊》,一本叫《寻找创意工作者》,大概都属于会议资料,会议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广州美院设计学院、清华美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均为合作机构。寄给我,大意是答谢我在他们来深采访期间的“精彩回答”。
刚收到那会,很是兴奋,因为看见了专家们即将讨论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刻话题,从“中华市或区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到“中华市或区创意产业企业界和园区研究”,到“中华区高等学府创意产业学院教学研究”,最后到“华人创意工作者研究”。也看见了《寻找创意工作者》里面的众多华人设计名人介绍和案例,以及他们接受专项采访时不同的思考与回答。翻阅间,看见了很多熟悉的品牌和设计师,他们来自美国、台湾、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而深圳,则寥寥无几。因此,对方邀请我参加其第二期论坛的时候,我婉言谢绝了。心里庆幸自己不是设计师的同时,脑海里不时浮现出的一个问题:深圳设计,究竟怎么了?
一个多月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不时浮现,断断续续也勾起了个人对设计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片段思考。前晚,F518创意园策划部熊玮无意向我咨询搞个创意设计论坛的事情,终于让我下决心写些深圳设计的问题。
说有问题,但不知道是深圳设计出了问题,还是深圳本身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是深圳设计影响了深圳(成为“设计之都”),还是深圳影响了深圳设计。
一直标榜能顶起全国半边天的深圳工业设计,这中华产业论坛上的嘉宾和创意人士中,竟然只有寥寥2、3人,而且这其中真正设计师只有1人,其余为政府或相关媒体人士。是外界抛弃了你们,还是你们抛弃了外界?如果说你们抛弃了外界,那每年文博会和创意12月期间大大小小的设计论坛,花巨资邀请海内外著名人士交流的盛况场面又说明什么呢?那只能说明,你们没有放弃与外界的学习和交流,你们渴望进步。那答案只有是外界抛弃你们。
是否参加此次论坛,本身也许并不能代表如此之多的意义。但总之,深圳设计出了问题,仅此一点,我觉得就可以值得大家反思了。
在步入文化创意这个“软领域”之初,引路人钟伟鹏先生跟我讲的最多的就是宝安强大的制造业背景和深圳成熟的产业基础,我也曾经一度热力追捧和宣扬这种理念。直到我到了上海、香港、北京、珠海、杭州、武汉、长沙,接触了美国、新加坡一些设计师,看了一些研究资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上当了”。又发现,原来是深圳设计人、设计行业,乃至整个产业都在骗我们。
深圳设计,太关注市场,太忽略“设计”了,他们不断设计开发的是客户和自己内心深处的逐利性,而忽视了普世价值的守望与坚持,如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
深圳设计,虚胖严重。我想这也是外界抛弃你们的原因,也是我们被骗的原因。
制造能力和产业背景是基础,是优势。可优势一旦变成“强权”或者“领航者”,整个设计语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也如此,上世纪8、90年代设计兴起到现在,深圳设计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制造业的机遇,但最终也给设计带来了危机。时至今日,深圳设计师毫无发言权,一切由制造大腕说了算,由企业霸主说了算,设计师就像“妓女”一样,伺候着这个所谓的产业背景和制造能力,得到的仅仅是一些“卖肉”费用。而把灵魂,却深埋床底。等到夜深人静时候,才拿出来擦拭、抚慰一番,和自己的肉体说说悄悄话,然后捧回几个某某大奖,聊以慰藉。而一旦面对“顾客”,他们又失去“自由”,除了给出低廉的次品,还能给出什么。进而制造出的,是大量的垃圾,留给我们的后人去收拾。
这就是深圳设计的事实,可笑、可怜更可悲的事实。
优势如何会变成强权,又是谁赋予了这些“制造大腕”和“产业大亨”以强权呢?是政府,还是市场,还是设计师,还是这些霸主们自身呢?抑或商业规则本身就如此?在我看来,政府的GDP增长需求,市场的混乱局面,设计的简单和贫困现状以及霸主们的财大气粗和野蛮劣根,都是强权滋生的因素。而对深圳而言,政府的GDP增长硬性需求和“大腕”“大亨”们的劣根又是首当其冲。
变革有风险,创新要勇气。要有敢于放弃既得利益的勇气,要有团结一心、破釜沉舟的勇气,要有勇往直前、不断突破的勇气。否则,历史会成为包袱,成绩就是绊脚石。创新性的城市,既要求有政府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来降低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要有制造大腕和产业大亨们理性思考、准确判断和敢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更要有设计的奋发图强、行业自律和立志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要有理论创新、体系创新和模式创新,要让政府和外界看到设计不仅是美的,正确的,还是能带来利润收益、经济增长和品牌效益的,更是一个可以让政府扶持,让企业掏钱,让享用者叫好,值得大家都冒风险的好设计。
深圳设计怎么啦?“虚胖”、“营养不良”、“感冒(头重脚轻)”等等很多词语都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深圳的未来会怎样?谁都不敢妄断,只能靠时间来回答。
中国人讲轮回,一个轮回结束了,新的轮回开始。深圳特区30年了,或许,深圳抑或深圳的设计到了新的拐点,而作为新的轮回起点,各方通力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形而下的思考一些常识性问题,由此生发出形而上的意识,也许能让我们更乐观的设想一下深圳的设计以后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