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 《管子·形势解》:“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 元·耶律楚材《弹相思二绝》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 《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宋·司马光《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惬,曲尽其宜。” 《晋书·华表传》:“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 唐·颜真卿《与御史帖》:“窃闻尊候平和,真卿瞻仰瞻仰!”其用意无非就是平正谐和,宁静温和,人们心态宁平,环境氛围安泰。
我在对人们的心态进行研究时,发现人们的成熟心态中有一项是关乎全局的,那就是运谐。运谐的展现是平和、渐趋、圆润、共赢,也就是说,运谐是由四个要素支撑起来的,其中平和几乎是第一要素。
中国医学讲究的是辩证施治,非常注重人的心理,中医常说的心平实际上就是心理正常运转的一种说白。中医的“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就平安健康;心若悖于自然则乱,人就会受到疾病的侵扰。人间运转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人间运转处处时时都为平正谐和,宁静温和,那么该时空中的人们心态必定宁平无波,环境氛围也必为祥和安泰。
个体心态要让其处于成熟,那就必须让个体操持运谐,那就要求个体好自运作平和。运作平和有很多技巧,其中有这样的一条:忌讳比较,尤其忌讳与高的比,与好的比。
与高的比和与好的比一般会引发羡慕、追求、妒忌、恼恨、哀叹和无奈。对别人的“高”和“好”,端详来端详去,也想让自己也同样拥有这样的“高”和“好”,此时心中萌生一种初始感情,是谓羡慕,接下来的是追求,既然自己也要拥有同样的“高”和“好”,那就得干,就得争,就得追求,接着又会有羡慕的负面感情涌现,那就是妒忌,莫名地升起一种期望:让现在处于“高”和“好”的人突然从“高”处降下或是突然失去了其拥有的“好”,这样一来自己无须干,也无须争,就能获得心理平衡。如果即使干,即使争,可能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低”和“差”,心中就会燃起恼恨,会产生邪恶的卑念。当无计可施无为可行时,徒然坐地哀叹,双手一摊,口念无奈无奈。
不比,就能获得平和,人高是人高,人好是人好,人有人的条件,我有我的条件,本来就不可比,何须比,莫比莫比。自己原来是怎样运转,还是按原来运转,既不加速,也不减速,也没有加速度的变化,自然也没有方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