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至1971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60:1水平上,日本与美国之间相对工资调整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体现。在 1950年至1971年期间,日本每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事实上要高过美国,导致日本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8.92%,大大超过了美国的2.55%增长水平。与此同时,日本的年货币工资增长率达到了10%的水平,而美国的年货币工资增长率仅为4.5%。因而,通过调整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平衡了日美两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差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美元汇率时期,日本货币工资相对于美国的强劲增长情况(见图1)。
维持36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使日本有效地固定了日本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日本批发价格指数 (WPI)年增长率小于1%,美国批发价格指数(WPI)年增长率要略高于1%。由于日本大部分对外贸易都是用美元支付的,因而日元钉住美元汇率对稳定日本价格水平的影响,远比钉住日美双边贸易规模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在日本经济高增长年代,要想形成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日本对本国利率的管制较多,狭义货币增长很快且难以预期。1950年至1971年这一战后时期,日本家庭重建金融资产时,日本狭义货币年增长率超过了16%。因此,日本中央银行只需将日元钉住美元汇率,就得到了稳定日本价格水平最为方便的政策工具。
自1971年8月日本引入浮动汇率机制后20年,日本相对于美国仍保持了较高的的生产率增长。日本的钢铁、汽车、机械和半导体等出口商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在众多贸易争端中,美国政府以日元升值可以改善美国的外部竞争力为由,试图通过不停地"谈判"或施压来迫使日元升值。实际上,在 1971年至1995年4月期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一路上升到了80:1水平,从而将日本拖入了通缩的经济衰退中。
与此同时,通缩也导致了日本货币工资增长率增长放缓,从根本上破坏了固定汇率制下自然的工资调整机制对平衡国际竞争力的作用。结果,日元不规律的升值不仅不能缩减日本的贸易顺差,反而损害了日本的宏观经济,也破坏了自然的相对工资调整进程对国际竞争力的平衡作用。在2004年,日本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仅为1.4%,此时美国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为2.7%。
尽管自1995年以来从净量上看日元对美元并未大幅升值,但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却扩大了。如果没有固定汇率的保证,重建日本货币工资增长以精确地反映(潜在的)生产率增长,仍然是问题重重的。
值得中国借鉴的日本汇率变化历史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