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缘何能代表中国?
作者:乾泉
中国不仅仅是取之于天文地理上的“五行”之中,也与“执两用中”之“中庸”儒家人文思想不无关系。关于CHINA缘何代表中国源起之解释,我认为作者是不对的,更不是源于普遍“瓷器”之谬误。
故,在西方人的记忆中,CHINA来至于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令他们尊敬和神往,是东方文明的代名词。
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其中,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秦德公元年秦迁都城至雍。秦穆公( 前659—前621年) 将矛头指向西戎,史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直到自始皇奋六世余烈,终一统六国,至公元前206年楚将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历时571年。
秦国与西戎的贸易非常繁荣,在这500多年间,早已打通了通向中亚和欧洲的贸易走廊,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
因此,好不夸张的说,china就是秦国商人自我介绍的“秦哪儿”的口语音译,直到今天陕西关中秦人口音依然没变,我们可以从CHINA浓浓的秦腔中,可以充分领略秦人的质朴、耿直、热情、刚毅、潇洒和自信的性格,秦人的这种独特的性格特点,从公关前六七百年,就通过丝绸茶马古道,走向并名扬欧亚大陆,为西亚和欧洲先祖所熟知。直到今天,英语中“秦”的拼写,依然是chin,今天西亚、欧非古老的商旅口岸的居民,认为中国人都姓秦,见了中国人都称呼“Chin sir ”
而CHINA是源于“契丹”一说,从历史上未免站不住脚。因为,契丹人与秦国时代的征服西戎领地,相差近一千年。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
后附:
“中国”名称产生可能与五行观念有关
宋 圭 武
为什么中国叫“中国”?目前一般的解释是主要从地理位置出发,认为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所以就产生了“中国”的概念。
问题是,如果从地理位置去解释“中国”一词的产生,那么在历史的早期,为什么许多其他国家的名称不叫“中国”?因为在历史的早期,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以及人们交流的稀少,所以,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处于地理位置的中间的。所以,用地理位置解释“中国”一词的产生,总是感觉有些勉强。对此笔者认为“中国”一词的产生,可能与当时的意识观念尤其是五行观念有关。
意识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和解释。人类的行为总是要受特定的意识传统的约束,一个人总是在自己认可的意识框架内进行选择和行动,总是要用现有的意识体系去为自己的行为寻找解释和辩护。如中国人在给孩子起名上,就是如此,总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上的寄托和希望。
在地区名称的来源上,我们既要考虑位置和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当时的人文意识和特定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历史中,地名就像语言的活化石,我们也可以从地区名称的起源上来研究历史的演进和变革。
在五行观念里,土代表中,而早期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总是与土分不开的,所以,笔者认为,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人可能很自然的就将自己所处的位置解释为“中”的位置,如中土、中原等。
另外,从五行观念和“中国”一词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五行观念的产生似乎要早于“中国”一词的产生,所以,“中国”一词的产生受到五行观念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中国”一词,或者已经出现了“中国”一词,但问题是,即使有,估计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所以,“中国”一词可能在商朝还没有出现。
但五行观念,据有关方面研究,在商朝或商朝以前就已经有了认识和反映。在出土的一些甲骨文中,就反映出殷人已经将东南西北与木火金水相配。同时,商人也将土与中央相配,在卜辞中,商人就称自己为中商。
所以,从产生的时间顺序上看,“中国”一词的产生似乎要晚于五行观念的产生,所以,五行观念对“中国”一名产生影响也就有了时间上的逻辑基础。
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而言,由于他们没有受到五行观念的影响,所以他们对中国的称呼就没有反映出“中”的概念。
如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这主要是源于“契丹”一名。由于辽朝和西辽自9世纪至13世纪长期是中亚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辽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仍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如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histankia;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 Khatay。除此之外,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或其变体,有人认为这是来自“秦”的音译,但秦朝历时短暂,与欧洲没有贸易往来,所以这种说法少有根据。普遍认为china等名称也是来源于“契丹”这个名字,因为宋朝时的欧洲与中国的贸易都是通过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转手,欧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经营的货物的来源地相混同。拉丁语词汇Cathay则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词。
另外,在中国一些地名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人文意识的影响。如“天津”一词的产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所以,“天津”一词的产生就是汉语言文化与皇权文化结合的结果。再如“沈阳”一词的产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坡的南面、河流的北岸是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称为“阳”;山北、河南岸因阳光难以照射而称为阴。沈阳市位于浑河北岸,而浑河古称“沈水”,城市在沈水之阳而得名“沈阳”。
当然,地区名称的产生不受人文意识的影响,而与所处位置有关的也有许多。如山东,就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河南,就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黑龙江,就以黑龙江而得名;等等。所以,在考虑地区名称起源的问题上,我们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既不排除位置所起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考虑特定环境下人文意识对地名产生的制约和影响。
但在“中国”一词的产生上,笔者更多倾向于可能与古人的五行观念有关,此观点是否正确,尚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里提出仅供参考。
(注:本文有关论证资料来自网络,由于网络没有注明出处,这里请有关研究者谅解。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作者职称:教授 e - m ail:[email protected])
中华国学教育工程项目合作【点击查看】
一、教你轻松学周易
六、国学与执行力重塑
七、国学重塑企业文化
【学习对象】:全国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家、中高层管理者、青年创业者、社会和文化工作者、高校大学生、国学爱好者等
【合作对象】:高等院校、党校、群团组织、企业集团、企业商学院、商会、企业家协会、NGO组织、各级政府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等
【合作方式】:接受合作对象的高端论坛、会议、培训、沙龙、讲座等主题活动邀请,或在主要城市联合举办主题活动,或项目代理,或联合设立培训基地或分支机构等
【联系方式】:010—82590438、18911166578、13321185271、13146107568
【联系 人】:樊效
中华国学教育工程——西岳书院(战略合作)
官方下载 http://www.docin.com/guoxueshuyuan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cmp
凡成功的人,都是有人生目标并善于激励自己和筹划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0e09d0102dqw8.html
您一生的导师:乾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型
乾泉论道: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052827805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