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26)——潜劳动的实在性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时态;活劳动;死劳动;潜劳动
“劳动”一词是对已有的众多具体的劳动的抽象概括。所谓抽象,通常是指舍象掉事物非本质的因素,而抽象出本质的因素。这种抽象的正确与否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如果这个抽象是正确的,则能圆满地解释经济现实并预测经济未来的发展;如果这个抽象是不完全正确的,则在解释经济现实或预测经济未来发展时,就会遇到困难与挑战,人们就要对原有的抽象进行必要的修正。人类劳动具有主体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等区别于动物的仅仅只有生理上的能量耗费的本能活动的特征;劳动是人类在意识与思维支配下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和人类其他行为动作一样,也应有主要的三种时态: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包括过去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简称为潜劳动)。[应将“潜劳动”概念引入劳动价值论中。《长白学刊》,2006(1)。76—79。]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以及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从而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所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最重要的规定性只是指: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而且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在进行这种抽象时,原创者只局限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的、在生产第一线大量的雇佣的直接劳动者的以体力耗费为主的重复性的、极具个体性的活劳动,而忽视了其他非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特别是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特别是忽视了劳动中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组分所起的主导作用。再加上在具体方法论上还不能完全摆脱牛顿等人所开创的广为流行的机械还原论的影响,使用了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去说明人类劳动。这样,就把复杂的高级的人类劳动过程片面简化还原成只是低级的机械的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过度地抽象成纯粹的物质运动机制,片面地认为它只是劳动者个人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能力的耗费——只着眼于活劳动中的体力劳动组分的作用,没有把人类劳动深刻的看成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忽视了人类劳动本身所包含的意识与思维的即智力的非力学的信息主导能动作用。正因为这样,就必然忽视了人类劳动中的智力劳动组分能够以其他事物(例如语言文字和生产资料等等)为载体而附着其上,成为冻结状态的潜劳动从而可以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就是忽视了劳动行为可以有将来时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征的表述,抹杀了人类劳动的主体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等等区别于动物的仅仅只有生理上的能量耗费的本能活动的一些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浅化了对劳动的认识,这就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资料在商品价值表现中的巨大作用。“话说”(3)已经指出,只有引进劳动的第三种时态——将来时态(包括过去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的概念,才能丰富并完善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全面认识,克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使劳动价值论焕发出新的活力。因为在劳动的三足鼎立的三种时态中,缺失了一足极为重要的时态,必然不能完善地说明与劳动有关的一切现象。
大家又知道,马克思只说过:“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23,65]因此马克思只有两种劳动时态的理论:一是现在时态的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另一是过去时态的“凝固的状态”的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的劳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述,概括起来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与活劳动相对应的,体现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的死劳动不会再成为商品新价值源泉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能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活劳动将自身上已经物化了的死劳动(已表现的商品价值)机械地、逐步地转移到新生成的商品中去,变换着其物化形式。但是实践和理论都已表明,光有现在和过去时态劳动的概念,远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劳动与商品价值关系的经济活动现实,这也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断地受到现实挑战和非难的根源之一。固守马克思理论的学者,坚决拒绝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资料是商品新价值的源泉的提法,因为它们所包含的劳动都已经是凝固状态的死劳动,已经不可能成为商品新价值的源泉了。但是,面对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迅猛增长的现实,人们又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它们似乎与活劳动一起都是商品新价值的源泉,活劳动并不是商品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人们绞尽脑汁要解释清楚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资料的作用机理。固守马克思理论的学者的所谓自圆其说的一些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正视现实直截了当提出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资料是商品新价值的源泉主张的论者,囿于只有二种劳动时态概念,又无法说清已被认为是死劳动的“已经实现的劳动”怎么又能成为商品新价值的源泉呢?这正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页]要终结这场争论的一个途径,本“话说”认为在于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实事求是地引进劳动的第三种时态——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概念,同时要更新劳动与商品价值关系的流行观念,不是把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资料的劳动,片面极端地看成全都只能变成死劳动,而是认为只有已经表现为商品价值的那一小部分劳动是死劳动,而其余很大的部分成为剩余劳动并以潜劳动的形态冻结着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例如并入生产过程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下,就能复活并发挥作用表现为商品新价值的源泉。这样就能克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片面性,圆满地解释各种经济活动现实。复活了的潜劳动和直接的活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它们之间只存在着发挥作用的时态的不同,在表现为商品新价值源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在生产力低下的以人的机体为主要劳动资料和以人体力量输出为主的人类初始的个体的物质生产的直接劳动中,大量的劳动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人的机体及简单手工工具)和劳动对象(主要是天然资源)在时空上是即时的直接接触的劳动。诸如木匠的劳动、铁匠的劳动、裁缝的劳动等等。这样的劳动者所实施的劳动这种行为动作,在时间的坐标上就只表现为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的劳动。此时人类劳动的三大职能:一是直接操作,包括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二是作为能源提供动力;三是控制劳动过程。这三种职能都是集于单个劳动者一身的,这样就导致了人们疏漏将来时态劳动的存在。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由下列几点得到说明:
(1)人通过消费生活资料充实自身的体能形成了劳动能力中的体力组分;人通过实践以及学习先人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形成了劳动能力中的智力组分。人所具有的这些劳动能力首先是以自身为载体将其冻结在自身体内。由于人的劳动能力并非即时形成就即时发挥作用,而是在相对的将来才发挥作用的(特别是智力组分,因为体力组分会随着生命的进程而逐渐消耗),因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就是潜劳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者的活劳动本身看作是劳动者将冻结在自身体内的潜劳动(劳动能力)解冻复活为现在时态的流动状态的活劳动过程。因此,潜劳动和活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有一个互相变换其存在状态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说,潜劳动的使用(发挥)也就是劳动。
(2)人的劳动能力还可以以其他对象为载体而冻结于其上。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和劳动资料(工具、手段)。人的劳动能力是和人的生命共存的。人一死亡,其劳动能力也就消失。幸而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和劳动资料,使得人类已有的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够得以保存、积累并传承。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能够将先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载有大量的潜劳动是智力的构成要素)保存下来,使后人能够很容易学习掌握自人类文明以来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它也使每一代的人在其暂短的一生中所获得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保存。生产这些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以及人们为学习这些科学技术知识而付出的劳动,都是以潜劳动的形态冻结着(即科学技术知识、图纸、配方、工艺文件……以及人的大脑,都是人类科学劳动转化为潜劳动的载体)。至于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它们总是依据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设计制造的,它同时还合并有先人在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更成为人类已有的劳动能力(潜劳动)的载体。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的阶段,劳动技能和技巧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这种技能和技巧也只能在师徒之间直接传授。当人类发明了较复杂的劳动工具以后,较复杂劳动工具荷载着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劳动)以及合并有更多的先人已有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就使其后直接的劳动简单化了。人们通过操作较复杂的劳动工具,就很容易将先人已有的许多科学劳动、劳动技能和技巧等等潜劳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后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和技巧,又可以通过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地并入新的劳动工具中,使得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学习操作先进的劳动工具比学习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容易。马克思就认为:“现代工业到处都使劳动大大简单化,使得它很容易为人们所掌握”。[6,648]特别是现今的许多自动化机器的操作,就像现在人们使用傻瓜相机一样简单,但自动化机器却会把它所合并的已有的人类科学劳动、劳动技能和技巧等等潜劳动统统发挥出来。所以马克思称机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语言文字和劳动资料的创造和使用,表示人类可以并开始使用自身体外的对象作为人类已有的劳动能力的载体。这就使人类已有的劳动能力的保存、积累和传承再也不会受到人的寿命的限制,并为劳动过程中各个劳动要素进一步的时空分离打下了基础,为潜劳动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现实性,大大提高了单个人和人类总体的劳动能力。劳动资料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载体物质的作用,而是其所荷载的潜劳动的作用。这也使得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越来越明显。
(3)事实上,自从人类使用劳动工具起,就开始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时空上可以发生分离的劳动过程。劳动资料所起的传导劳动的作用并非全部都是瞬间完成的。例如,猎人使用投枪,弓箭等工具猎杀猎物时,猎人是先将其体力和智力冻结在投枪和箭矢上,在投枪、箭矢的飞行过程中,就发生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暂时的时空分离。而猎人在挖陷阱、下套夹的猎取猎物的劳动过程中,猎人也是先把他的体力和智力冻结在陷阱、套夹上,此时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发生较长的时空分离。而在近、现代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劳动过程中的延时、定时以及遥控等等的控制劳动过程的装置,以及当代的智能设备按照人们设定的程序工作等等,都显示了劳动者已经输出的劳动能力并非只有物化为死劳动这一种可能性,它是可以以潜劳动的状态暂时冻结储藏在劳动资料上。特别是智力输出的本质是信息、信号等的传递,更可以暂时被冻结储藏在劳动资料上而成为潜劳动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例如并入生产过程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下,处于冻结状态的潜劳动就会复活表现为商品新价值的一个源泉并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
(4)人类劳动方式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前面曾指出过,在生产力低下时,同一个劳动者承担了所有的不同的劳动职能,因此人们很难形成将来时态的劳动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以智力劳动为主的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的社会分工,以及同一个产品的生产总过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生产各种产品的劳动过程大都变成了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的结合劳动过程。在各种不同劳动职能发生时空分离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执行不同劳动职能的劳动者都只能通过结合劳动发挥作用。那些远离最终产品的一系列劳动者的劳动所发挥的作用,即所谓间接劳动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于最终完成产品的直接劳动来说,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过去的将来时态的潜劳动在发挥作用。
(5)科技劳动者从事创造性科学劳动结晶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一般不作为商品而使其所包含的劳动全部及时地表现为商品价值。科技成果所包含的科学劳动中暂时只会有一小部分为市场所认可并表现为商品价值。这部分被认可的劳动体现为补偿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及其他必要费用。科技成果中包含的大量的未能及时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则为剩余劳动,它是以潜劳动状态冻结于科技成果中,这才出现马克思所说的“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的现象[26(1),377]。劳动者正是借助于科技成果所荷载的巨量的潜劳动的复活在客观上加强了自己的劳动能力,才发展成为“较高级的劳动”,才表现出更多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时把潜劳动对象化在商品中并在交换时表现为商品价值。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品交换早已越出已经生产出的实物商品之间的交换。劳动交换不只是发生在过去与过去劳动之间,而是可以发生在三种时态的劳动的各种组合之中。诸如现在人们所公认的包含在服务等劳务商品中的服务劳动,则是现在时态的劳动,这就出现了现在劳动与过去劳动的交换;商品交换甚至延伸到过去劳动与将来劳动之间的交换,诸如分期付款为主的各类信用方式的商品交换。在这种商品交换中,已经售出的商品包含的是过去劳动,而将来才付清的货币则代表以后才付出的将来劳动;在期货、期权的交易中,过去劳动与将来劳动之间的交换表现得更加突出。如果货币代表过去劳动的话,那么他们交换的是将来的劳动产品。将来时态的劳动越来越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在劳动价值论中实事求是的引进劳动的第三种时态的概念,丰富并充实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时态理论,就可以使劳动价值论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天地了(当然还有一系列相应的需要深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