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考验国家管控能力


  因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公开募捐购买钓鱼岛而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实际行动行使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的坐标表和海图,标志着中国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已经明确中国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以及海洋权益。中国海洋巡逻船队在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大规模巡逻,则标志着中国已经实际控制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洋捕鱼作业,则预示着中国将不断地强化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商业存在。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中国强调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商业存在,以及为了维护中国的商业利益而在钓鱼岛附近的执法活动,会不会导致中日两国直接冲突?坦率地说,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中国各大军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已经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发生局部摩擦,那么中国的军队不会坐视不管。

  假如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附近继续僵持下去,那么两国之间会不会爆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呢?这不是一个假想的问题,而是一个客观存在。中日两国围绕着钓鱼岛的争端将会不断地持续下去,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一定会采取各种方式,挽回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败局。中国政府要想彻底打击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必须继续对日本保持高压的态势。现在外交部门已经动员起来,采取一切手段向日本国内发出明确无误的信号。中国商务部门也公开表示,对中国公民以理性的方式抵制日货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些前所未有的表态充分说明,中国政府正在摆脱以往那种单纯依靠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做法,正在积极寻求以外交、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手段,全方位地解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

  现在国内有一种担心,认为如果中国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措施,那么将会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但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中日两国对彼此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中国政府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可以给日本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却不会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笔者认为,为了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短期内放弃一些经济利益是完全值得的。但是,如果选择的时机不当,或者采取的手段存在问题,那么有可能非但不能制裁日本,反而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看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利益巨大,如果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制裁,那么将会对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那些直接或者间接支持军国主义的企业采取制裁措施,不仅可以提醒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关注自身的商业利益,而且可以警告他们在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同时,不可能继续从中国获得商业利益。

  中国还不善于采用经济制裁手段。目前中国既没有对经济制裁进行科学评估的经验,同时也缺乏灵活调整制裁措施的办法和有效手段。经济制裁是一种特殊的战争,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在信息充分、统筹兼顾的前提下,精确地打击对方,保存自己的实力,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日本在中国投资的企业究竟有多少,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究竟有多大,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构成究竟怎样,都缺乏完整科学的统计数据,这就使得中国在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时候,往往呈现出一种盲动的状态。

  此外,日本许多跨国企业开展对华业务的时候,已经习惯于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降低自己的风险,因此,如果中国政府宣布对日本企业采取制裁措施,那么有可能不会导致日本企业自身受到损害,而那些为日本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则深陷其中。

  经济制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武器,但是经济制裁是一柄双刃剑。现在一些国家遭受经济制裁之后,已经习惯于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寻求仲裁解决纠纷。这种把政治问题商业化、商业问题法律化的做法,有可能会导致经济制裁陷入法律的纠纷中。因此,中国政府不宜直接作出经济制裁的决定,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应该主动地进行经济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裁日本的方案。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经济制裁绝对不能上升为一种经济破坏,不能损害中国企业和公民的财产权益,不能在表达爱国情绪的同时,扩大中国公民或者企业的损失。说到底,经济制裁是利用经济上的抵制行为达到政治目的。如果经济制裁不能给对方造成实际的损失,同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政治目的,那么这样的经济制裁措施应该尽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