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大到十八大


  从八大到十八大,真可谓沧桑巨变!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针是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之相呼应的经济建设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还指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现“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在文化建设方面,毛主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双百”方针,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

在中国共产党的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同年12月份,毛主席还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

八大之后,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中科学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为积极存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区别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面,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毛主席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方面,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这些思想,可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生动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基本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务实的,也是后来顺利实现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的思想保障。在这一时期,周总理在1965年初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这之后的20年内,发生了很多事情,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彻底的甩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帽子,全心全意发展经济,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从提出四个现代、到改革开放、到今天的18大,这其中的一条直线就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只不过是不同时期,对待此问题的态度不同;前一个时期,人们还是纠结在运动之中;后一个事情,那是一心一意搞经济。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有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是由中国政治经济,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所带来的成长烦恼;也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面临的新考验。

如果说中共八大是一次理性的会议,那么改革开放就是一次务实的会议。如果说,“四个现代”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面,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方法。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成就,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四个现代化”方面的成绩。其中、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应该成功丰硕,看看我们的城市化、再看看能够上天揽月、有能下深海捉鳖。对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应该也在其中,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这些都是科学技术现代的代表;剩下的就是农业现代化了,应该说还在框架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不仅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农村结构,基本上还是1980年代的根本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虽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农业的、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可以说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根据惯例,大会之前某些场合总该出现一些思想的火花、甚至是鲜花,而现在却还没有,而且十八大的召开时间都没有告诉民众。

从罗列的八大到今天十八大,对经济有影响的思想来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农业开放开发为主。这也符合经济危机之后的开发国内市场的需要。全球化给今天的中国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历史时机,十八大的召开,并将以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带来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实现人民更加富足、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