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办奥运,企业争表现


  北京奥运会上,很多国内公司大做广告,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些公司真是有钱,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殊不知它们真是在错误的时间点上花了太多的钱,也真是太把政府的能力当成回事,当然,政府大操大办的盛典,企业又岂敢不争相表现下呢?事实上,舆论引导下的“奥运经济”不但没有在国内引起多大效应,奥运后的中国经济更是滑入了一个下行周期。直到现在,我们每个人所能“享受”到的北京奥运成果,就只有通货膨胀了。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乐输”,所谓乐,就是愉快;输,就是拿出钱来,合起来说就是愉快地拿出钱来。拿出钱来干什么呢?皇家要做大事,财政里没有钱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把眼光转向商家大户了。“乐输”也就派上用场了,商家就得愉快地拿出钱来,帮着皇家把事儿给办了。大到敌人侵略,小到赈济灾民,甚至是像乾隆南巡,“乐输”常常是用得上的。

  说实话,真要掏出钱来,谁也“乐输”不了,谁拿出钱来不心疼呢?不过,因为中国是皇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商家在皇家面前没有“不”字可说,皇家认为商家必须“乐输”了,你就是借债,也得把钱交上来,而且还真得做愉快状。否则你的生意就别想做了。举例而言,乾隆南巡,“乐输”得最多的是盐商,为什么呢?盐商都是在皇家的直接特许下做生意的,不“乐输”,明儿就让你回家抱孩子去。

  那么,“乐输”与奥运有关系吗?有的,我们慢慢往下看。

  1984年是现代奥运会的一个转折点,当年美国洛杉矶拿到了举办权,邀请了一个叫尤伯罗斯的人来筹办,开辟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先例。本来洛杉矶能拿到奥运主办权是因为没有城市竞争,当年奥运会可是只花钱不赚钱,奥运一开,主办城市政府的几十亿美元就没有了。所以到1984年,已经没有城市有热情再来竞争这个机会了。

  可是尤伯罗斯却创造了一个范例,当年他通过广告招商、卖电视转播权等新手段来开源;同时以不盖新设施、使用志愿者为大会服务两招来节流,神奇地让奥运在1984年成了盈利项目,他负责的承办奥运的组织,反而盈利了2亿多美元。把陷入困境的奥运会拉上了一个新道路,从此之后,奥运会是可以赚钱的,这个说法自然深入人心。

  奥运会是能赚钱的。可是也要分在什么时候,伦敦的这届奥运会,肯定就不行。很显然,经济萧条的时候,作为招商主体的企业,这时候都在考虑一个现金流的问题。甚至,在自由市场的英国,到奥运开始的时候都有人在罢工,抗议政府把自己的钱花了。

  有人说了,英国不是民主国家吗,怎么政府还能不代表民意呢?其实罢工者是少数派,大部分人是愿意奥运在伦敦的。可是少数派也就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所以伦敦还是有点闹哄哄的。

  可是如果是在中国,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把四年前的北京奥运和现在的伦敦奥运来做一些比较,就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2008年前的中国,到处流传着奥运经济的说法,股票更是猛涨、人们都觉得中国这回捞到奥运的机会,肯定是要发达了。不过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事实证明那都是胡扯,舆论引导下的“奥运经济”不但没有在国内引起多大效应,奥运后的中国经济更是滑入了一个下行周期。直到现在,我们每个人所能“享受”到的北京奥运成果,就只有通货膨胀了。

  其次,在北京奥运期间,国内有很多“乐输”的商家。当然,今日中国之“乐输”,与古代大不相同。古代因为是皇家天下,所以仅仅靠恐惧的威胁就足够让商家们掏钱了,今天的乐输必须加上“奥运经济”的忽悠,让商家们相信“奥运经济”真是可以让出钱的公司的品牌一飞冲天,顾客都像傻了似的拼命买它的东西。从而“愉快”地把钱交了。

  忽悠的特征是说了就算,只要“乐输”的商家们信了,把钱掏了,把事儿办了,之后“奥运经济”一词如泥牛入海,再无踪影。要不我们怎么再没看到北京奥运算过赚了多少钱呢?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利用北京奥运最精明的公司是:有一家国内企业预见到了北京奥运后中国经济会收缩,所以在2008年人们情绪都非常亢奋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决定把自己2009年的产能做成提前的订单,全部以折扣的方式买给他的经销商。这个企业家说:“任何一个在奥运上花大钱的国家,之后的经济开支一定会收缩,而国内的经济主要靠政府投资,因此北京奥运之后收缩是必然的。”

  这家公司也因此躲过了经济收缩时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周期。

  从“奥运经济”的动向来看,中国经济是有已经一些自由交易的特征,但未必是全部。我们的商家,“乐输”的习惯还在。北京奥运会上,很多国内公司大做广告,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些公司真是有钱,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殊不知它们真是在错误的时间点上花了太多的钱,也真是太把政府的能力当成回事,当然,政府大操大办的盛典,企业又岂敢不争相表现下呢?比如联想,在大手笔赞助北京奥运之后,就亏了两年,市场经济是无情的。

  经济这个词,除了指宏观上的国家发展形势之外,从微观来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可能是北京奥运的总账太不划算,所以今年伦敦奥运上国内企业很少再有大手大脚赞助和做广告的了。但其实,这时候敢于顶风而上的企业,倒真的是值得注意的。一则这样的企业通常都会有足够的现金储备;二则敢为人之不为之事,这份胆量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