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以来,上市房企半年报陆续面世,包括万科、万通等在内的20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2年中期报告。同时,保利地产等5家房企也发布了中期业绩快报。从披露情况来看,上半年回暖迹象明显,但在回暖背后,却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1、 利润下行,销量上扬
“以价换量”是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上的一个关键词,“以价换量”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滑和销售量的反弹,以万科为例,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60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5%,销售金额625.4亿元,同比下降4.7%。,目前结合市场成交态势,万科在内部已经组织了多次研讨和分析,并要求各项目销售负责人“认清以价换量促使成交回升”的现状,利用当前市场大势,加紧消化库存。此外,已发布2012年中期报告及快报的25家上市房企中,有15家上半年营业额同比增长,占比60%,环比上涨更是达18家,但从销售均价上来看,上半年万科下降了10.3%,富力下降了21.4%,恒盛下降了9.3%,花样年下降了3.7%,碧桂园下降了2.9%,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房地产市场 “以价换量”是大势所趋。
从各大房企当前的市场动作来看,下半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中小企业在销量回暖之后,已经开始逐步调高售价,此举很可能触动政府敏感的神经,近期政府已经频繁强调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决心,而调控造成的经济数据滑坡又令政府左右为难,在这种两难局面下,政府最希望看到的无疑是价格相对稳定前提下的成交量大幅攀升,涨价可能招致更严厉调控,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刚刚涨上去的房价又不得不跌回来,由此带来的业主投诉问题就足够让开发商苦不堪言。当前比较合理的策略还是通过“以价换量”快速去库存化,摈弃暴利心态,保证安全的现金流状况和相对稳健的市场环境。
此外,房地产企业应调整自身心态,“去暴利化”是房地产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全价值链分享利润的模式必将形成。多年以来,万科的利润率在业内都是平均线以下,而这并不妨碍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的龙头企业,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最终整个行业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都将向万科看齐。
2、 融资吃紧,圈地疯狂
上半年,融资环境并未因存准率下调而出现好转,中小型房地产在银行的贷款之路基本堵死,尤其是扎根三四线城市的房企,其融资成本正持续走高,资金链压力非常大。相对而言,招保万金等品牌房企的融资渠道较多,资金链也较为宽裕,上半年的销售回暖更是让这些大型房企有了足够的实力在土地市场上呼风换雨。
进入下半年,自7月份以来月,万科、中海、保利、龙湖四大房企拿地19次,共耗资201.6亿元,占年内这四家标杆房企总拿地金额463.3亿元的43.5%。其中,万科分别在杭州、重庆、宁波、成都、杭州青岛以及上海等地拿下多宗地块,支付土地款高达66.3亿元,而且溢价率极低,基本都是以低价成交,可见,万科虽然积极拿地,但整体策略仍趋谨慎。龙湖地产在土地市场上的动作相对更加激进,其中大连的一块住宅用地经过395次竞价,溢价超2亿元;龙湖近两个月三次拿地的支出总和接近85亿元,手笔之大令人咋舌。相对而言,中海和保利的动作就保守一些,但中海也在天津以创纪录的价格拿地。
标杆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动作频繁,除了自身资金链游刃有余之外,也有地方政府在重压下开始推出低价优质土地有直接关系,另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些标杆房企对于明年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以今年的开发量来看,明年3月份开始,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日趋明显,价格也必将随之水涨船高。
3、 弱者出局,强者愈强
已发布2012年中期报告及快报的25家上市房企中,有15家上半年营业额同比增长,占比60%,环比上涨更是达18家,品牌房企市场表现优异,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比近三年10强房地产企业金额占整个市场比重可以发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从 2009 年的 8.57%提升至 2011 年的 10.52%。
与此同时,2012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68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金额的有63起,交易总金额为22.04亿美元。这些并购案例主要分布于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电子及光电设备、能源及矿产、房地产等十七个一级行业,其中房地产行业最为突出,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共有6起,披露金额达7.69亿美元,占7月并购披露总额的34.9%。
虽然行业并购空前加剧,但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10强的市场占有率仍显不足,与美国前 10 大房企已占据 27%的市场份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强者愈强趋势将更趋明显。
综上来看,房地产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大型房企由于雄厚的自身实力和稳健的转型策略,已经逐步适应了严厉的政策调控,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是趁早抽身还是积极转型,是摆在这些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颇为难解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