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论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城乡新体系
李华新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8月16日,《求是》)
如果说是城乡的互动是必须的,那么现在的中国的农业人口已经会在今后大量转为城镇户籍的过程中,农村将不再会与城市有这么大大的差距了。因此城乡的互动,就是在一工业化带动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工程中,就需要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必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必须用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 “被动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为是一朝一夕就宣布的事情。从四川的经验来看,城乡互动是双向的,更是互补的,城乡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是城市需要低碳经济的综合发展,和乡村需要城市现代商业服务业和现代科技的支持的关系,是需要借助城市存在的科技实力来为乡村经济发展拓宽更大市场的关系。
从前不久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可以看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有了更具前瞻性、务实性的举措: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强,抢先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仅把工业做大,还要把工业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对接国际国内市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及城乡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着力改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构建全省城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体系要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这就是诚如刘奇葆书记要求的就是城乡互动就是实现 “产城一体”,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把“宜居”放在首位,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设施,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注重提升城镇品位。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