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洗牌 政府回避


  许多中国企业都热衷并擅长于抓牌,也就是说,尽量争取各种资源、要素、机会。抓得一手好牌,当然就拥有更大胜算,更有把握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因此,能抓牌本身是好事。但是,如若一味沉溺于抓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并且疏忽了如何打牌,忘记了还有重新洗牌的时候,那就麻烦了。

  这一轮牌局已持续了很长时间,又快到重新洗牌的时候了。

  本轮牌局始于2003年,是一场在“双高”(经济高增长和行业高增速)场景下持续展开的游戏,很多企业形成了“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思维定势,认为只要抢到好牌,就能做大做强。这种“抢牌式”的粗放发展模式,强化了速度效益型格局,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对GDP增速的弹性系数达到4.5以上。规模扩张越快、产值增速越高,利润就会更大幅度地上升;反过来,规模扩张越慢、产值增速越低,利润也会更大幅度地下降。目前,后一种境况已经开始显现。

  仔细分析中国工业企业近几年的利润情况,可以发现利润增速曲线的斜率很高,利润增速曲线和销售收入增速曲线的交汇点大约在30%这一区段。如果销售收入的增速在30%以上,利润增速将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速,当销售收入增速在30%以下时,利润增速将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速。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利润与销售收入同步增长,销售收入增速必须在30%以上。这反映了效益对规模增长速度的严重依赖。

  更为要害的是,这里还有一条10%的红线。如果销售收入增速下滑到10%,利润增速基本为0;收入增速降到10%以下时,利润会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11.3%,而利润下降了2.2%,基本上符合10%红线规律。若考虑规模以下的企业,应该会更加准确。国有企业对规模扩张和速度冲刺的依赖更强,其利润对经济回调更敏感,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6.5%,利润则下降了10.9%。

  经济有震荡,行业有波动,企业有盈亏,这是很正常的。在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国的企业总结出了一条屡试不爽的经验,其实就是一个字——熬。“熬字诀”已被多轮经济周期所验证。一般只要熬过一两年的低潮期,经济就会重新回到高增长状态,20%-30%甚至30%-40%的收入增速又会回来。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30%的营业收入增速对应着10%以上的GDP增长。这一次,如果GDP不能回到过去30多年10%的平均增速,那么大多数行业就跟30%的收入增速“Bye-bye”了。如此,企业的主要心思还停留在抓牌上恐怕不行了。

  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很可能呈现“宏观好受、微观难受”的格局,宏观指标还不错,微观部门困难重重。这样一种格局,将会导致微观领域的重新洗牌,我们会看到企业两极分化、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局面的到来。那些经营机制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能力较强,升级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将会胜出,并且越来越强大;反之,过去那些只知道抢牌,并没有在打牌技术上下过苦功的企业,尤其那些天然地抓了一副好牌,依赖垄断优势和寻租土壤生长起来的企业,一旦因牌局变动而失势,就很有可能陷入困境并被淘汰出局。这一洗牌过程虽然痛苦,但对中国经济走上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大有益处,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在洗牌时代,政府该做什么?如果政府以各种名目给企业补贴,帮企业还债,或者注入矿藏、土地什么的,动用公共资源关爱那些关系不寻常、路子不一般的企业,那牌局就更乱了,结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明智的政府应该顺应洗牌潮流,千万不要亲自上场抓牌,更不要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