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均住房116平方米”比虚假数据危害更大


  由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8月6日《北京日报》)。

  “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这个数据或许没有错,但却是一个以偏概全、避重就轻,回避和掩盖许多问题的数字。这份报告中的家庭住房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主要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在在广大农村,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哪怕是“茅草房”,这本身是农村土地制度决定的,即使不盖新房,家家也都有老房子。如果把总人口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住房与城市一起统计并计算出平均数,这个数字即使正确,也没有意义。

  这份《报告》在住房问题上掩盖了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掩盖了城市住房难的问题。我国住房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城市而不是农村。高房价问题由一线城市已经蔓延到了二线三线四线城市,一房难求成为全国所有城市的共性问题。究竟城市住房完全自有率是多少?城市人均住房多少面积?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多少?在城市务工人员住房状况?以及城市土地供应存在的问题和高房价的原因等等,这些应该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住房问题上,重点是研究城市住房问题,而不是把城市和农村搅合在一起而混淆是非。这将很容易误导决策者的决策。

  另一个问题是,简单一个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掩盖了广大农村的住房环境、质量和条件。在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其中农村占据绝大多数。而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平房,陈旧破损甚至难以遮风挡雨,既不安全又对农民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把这部分住房质量状况不反应出来,是对广大农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广大农民的不公。同时,又掩盖了城市住房难问题,也是对城市住房难的低收入群体的不公。

  因此,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北大的这份《报告》。总体来说,这份报告不但参考意义不大,而且容易误导决策层,掩盖我国住房的突出矛盾,使得城乡居民背着一个“户均住房面积116.4平方米、人均为36.0平方米”的光鲜数据,而掩盖了许多农民住着根本谈不上“质量”二字的破旧平房,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城市人很多没有住房或者买不起房的现实。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份《报告》比虚假数据的危害性更大。这就提醒我们的一些研究机构,牵扯住房等民生问题的研究报告一定要以人为本,切实站在百姓一边说话,反应百姓的真实情况,决不能只捡光鲜的、好听的、能够取悦领导的数据重点《报告》出来,那将害苦了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