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思考(82):政府“三公”经费公开与预算科目有什么干系?
关键字:会计体系 “三公”经费 预算科目
备受关注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在舆论高度关注和公众热切期盼中,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不过由于数据过于简略,纳税人看不明白,被称为“糊涂账”。
有人认为,这其中有预算科目设置的原因,因为我国预算科目设计不太合理,预算体制存在着缺陷,而且财政不透明,“三公”经费有转移到其他项目的可能。各部门“三公”经费统计口径不一样,让外界监督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人认为我国的预算科目本来就设计得不太严谨,很多数据放在这个科目也行,放到另一个科目也行,当然就可以转移了。
中央财经大学的某学者也告诉记者,“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
细想之下,觉得未必。以我泱泱中华千里挑一的公务员队伍,聚集的是社会的精英,不可能连个合理的预算科目也设计不出来。于是查了一些资料。
早在2006年底,在发布的《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收入、支出、支出功能分类》中,其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在302类“商品和服务支出”有第12款“出国费”、第17款“招待费”、第25款“专用燃料费”,在309类和310类中有“交通工具购置”,这些都与上述“三公”经费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款的核算内容有着明细的描述。
从今年财政部编制的“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看,有着更明晰的描述。比如,支出经济分类科目302类“商品和服务支出”第12款,为“因公出国(境)费用”;第17款是“公务接待费”,第25款为“专用燃料费”,第31款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第39款为“其他交通工具运行维护”;309类基本建设支出中第13款是“公务用车购置”;310类“其他资本性支出”第13款也包括“公务用车购置”,第19款是“其他交通工具购置”。
这就是说,预算科目其实早就规定得很清楚,在会计明细账中随便一调数据,各科目的明细数据一目了然。所以说,这并不是预算科目的设计问题,数据都在那,关键还是这些数据能不能见光,所以还是人的问题。想想也难以理解,公务员花纳税人的钱,平时作威作福也就罢了,还遮遮掩掩的不想告诉纳税人钱是怎么花的,这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