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民币的价值问题。
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先看中国的市场供求要不要升值,能够容纳多大的升值空间、幅度,不能只看外汇储备、外贸出口,认为是天文数字,就要赶快降下来。
要知道中国的这个积累是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再往远点说,就是150多年实行追赶型经济体,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军事现代化而形成的差异,长期积累下来的,因此消化岂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这个消化过程显然要整合平衡内销,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工农、地区之间的内销不平衡问题。
如果把长期以来这个内销失衡通过外贸补贴上去,那么整个外汇储备其实还是不算多的,这部分顺差与其说是对外的竞争力,不如说是内销对外贸的补贴,如果要反哺的话,这个量自然是不小的。
但是中国还是怕操之在人,怕别人贬值,我们升值,怕储备缩水,所以中国还是要规划出一个较快的速度,采用尽量平稳的方法。
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要考虑升值这个因素,也就是如何逐步把这个升值转移到内销上。
否则,一是内销没有动力,没有实力,难以完成这个转移;二是国内消费难以启动,国内消费取决于国内这部分人收入是否上升,如果收入上升不了,不能实现转移。
相比于日本当初,他们一是完成了社会保障改革,二是基本完成了中小企业的高科技化,使其外汇储备顺差转移起到了对经济关键的支撑作用,从经济的角度完全促成了现代社会的转型。
这也是日本尽管失落二十年,但是没有出现动乱二十年的缘故。相比于日本,中国今天正在转型中。
如果城乡、工农之间的现代化不能协调同步,那么要完成社会保障、高科技化,这个较为高层次的问题是较为艰难的。
如果不对工农、城乡贸易像外贸一样的重视,以及给予相同相近的补贴、退税政策,想必也是很难的。
《广场协定》对于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果我们一味地让人民币升值,只是不断地压低别人的货币,其实是单向地降低了我们外汇储备的购买力,而不能把这部分外贸资产转移到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我们就有很大损失,前后两面都要吃亏。
如果我们不升值,总是顶住,我们的外汇储备还是一个劲地增加,那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国家的福利,为的是别国的福利。
对比西德,其实日本也没完全把握好。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德同样是面临外贸顺差过大,美元逼迫西德马克升值。
但是西德马克一方面准备升值,另一方面,没有完全放开货币发行,而是集中支持制造业向高科技转化,财富向社会保障体系转化,同时有张有弛地对外升值,这样就没有日本式的通货膨胀,以及银行体系那么大的呆账、坏账、死账。
当然在20世纪80年代,西德没有出现日本病,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德合并了东德,让西德马克在内部有了一次很好的贬值,这样就避免了日本式衰落十年的命运。
但是这里的关键,是西德没有完全放开货币、银行和财政,金融体系是稳健的,没有出现大量的坏账、死账、呆账。
需要强调的是,那时的西德和日本都完成了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体系,这是它们至今都还在分享的红利,也是它们至今还可以持续的竞争力优势。期待中国也完成自己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制造业系列知识产权为高科技系列的产业化。
内外货币政策在二者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处理的诀窍就是要注意平衡、把握一个度,看好时机、瞄准方向、坚定目标。
首先我们要分析人民币在哪些地方可先升值,从哪些外贸对象开始升值,同时不断地比较升值成本和收益,需要多长时间,升多少,这个都是需要认真计算的。
中国不能够无的放矢,说升值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摸脑袋,心中无数,别人喊怎么样就怎么样,哪里会有实际成效呢?那样我们自己的目的完全达不到,别人的目的我们倒是成全了。
为此,我们需要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建立精算信息系统、分析模式,通过差别化的手段,先把高科技、农业扶植起来。
把社会保障和救济扶植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放开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及中国的汇率管制工具,只有这样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做,我们就对得起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那是千百万人、几代人集体劳作奋斗的结晶。
的确,我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不这样,据说如果人民币升值1%,我们就有800万—1000万的农民工失业。
升值后还要考虑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里面也有机会,这个时候恰是进行企业重组、兼并的大好时机,还有就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中级技工。
但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美国故伎重演,刚在我们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复苏时,好了伤疤忘了痛,马上就逼人民币升值。
的确人民币从中长期来说是需要调整,也包括升值,但是根据货币调整的霍姆马斯平衡时间测试,如果没有2—3年的过程,而是在半年到一年内人为地干预完成,那就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也不符合市场原则。市场原则是涨跌都需要根据市场上的供需购买量来决定。
人民币升值是内政问题,要变为外政问题,根据市场原则,只有通过以美元来购买人民币,实现人民币的升值才合理,否则中国不答应。
人民币是否升值是中国内政问题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