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唱就是商业欺诈


  假唱是个道德问题,或者说是职业操守问题。成百上千的真金白银送出去,换来的,却仅仅是听一遍原版录音,附赠表演者装腔作势地对对口型。虽然假唱与卖假药有所不同,它不至于贻误病情、草菅人命。但后果的严重与否,并不构成对事件本身性质的颠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不折不扣的欺诈,反映的都是从业者职业操守的缺失。

  这种欺诈行为,有时候会被披上华丽的外衣,包裹在冠冕堂皇的托词之下。每每真相败露,我们经常听到的辩解就是,现场音响设备效果不好,表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状态欠佳,以及活动太过重要,容不得半点闪失等等。潜台词就是,我们之所以选择假唱,完全是为你们观众着想,为了给观众呈现一场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精彩表演——我假唱,不是欺骗你,是看重你、尊重你。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越是票价昂贵的、高规格的、隆重的晚会或演唱会,假唱的几率就越大。把类似的辩解一概视为谎言和托词似乎也有失公允,极个别的情况下,主办方的确出于演出效果的考量而选择假唱。即便如此,假唱依然是不可宽恕的。主办方在假唱与真唱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必须明白这样一点:观众不惜血本地往外掏银子买你的票,图的是啥?或者说,买的是啥?是精致华丽、无可挑剔的一件赝品吗?当然不是。想要这个,在家随便指头一动,放放碟片,一个钱儿都不用花就可以达到。你的高价,不就高在“现场”上、高在“真实”上吗?但是,你给我的却是偷梁换柱,这当然是不道德的欺诈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