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谨防“工作搞上去,人却倒下了”
令人震惊的是,官场中有些人,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以及组织上的培养,好不容易当上了干部,表现出色了,工作搞上去了,但却被取得的成绩冲昏了头脑,渐渐地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忽视了政治思想提高和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防线开始崩溃;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享乐思想开始蔓延,不能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果工作搞上去了,人却倒下了。
干部,干部,是靠干出来的。干部不但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还必须不出事。绝不能“工作搞上去,人却倒下了”,将自己的政治前途断送,“饭碗”被打破,不仅丢了工作,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要到监狱去接受教育改造,甚至还有的可能将自己送上“断头台”。很多贪官,锒铛入狱或行将就死时,才恍然大悟,悔恨不已,但已经为时已晚。那么,干部如何才能避免“工作搞上去,人却倒下了”呢?
古语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人尚且知道这样的为官之道,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加应该有着深刻的理解。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在任期间将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祉,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一个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事业观、工作观等的综合体现,是思想觉悟、奋斗目标、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人品官德的综合反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政绩观说到底是为谁服务、为谁尽责、为谁干事、为什么当干部的问题。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一门心事扑在工作上,并努力把工作干好,也才能不会追求急功近利的“虚假政绩”、“面子工程”,不至于工作搞上去,干部下去来。
大凡官员都有着一定的权力,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具备什么样的权力观,也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前提。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来源及其效用的认识。权力观对政绩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正确的权力观把权力看做是公众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因而能够运用手中权力为公众办事情,为人民谋利益,而这既是正确的政绩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是追求正确的政绩的向导。而错误的权力观则把公共权力视为私有财产,当作牟取私利的资本和工具。它反映到政绩观上,必然是围绕私利打算盘,政绩不是造福于人民,而是用于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狭隘目的。领导干部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目的性,才能自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用权力为人民造福。一些贪官之所以会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就是没有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把党和人民赋予我的权力,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办事的工具。在这样的权力观的指导下,也就必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工作干上去了,也会在工作成绩背后隐藏着贪婪的黑手,“倒下”也是迟早的事。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追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在当今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复杂多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不是什么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客观要求,是我们从入党那天起就郑重许下的诺言,倘不如此,就是背信弃义,就失去了当党员干部的资格。中国共产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私心杂念就会占上风,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宗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将群众利益举过头顶,便会谨慎用权,便能正确看到成绩,不为权欲所动,不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盲目陶醉,也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致“倒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权力权、利益观,将决定有什么样的从政行为、为官之道、工作表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注重思想的改造,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才能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康庄大道上一路走好,不致跌到、绊倒、摔倒。
(倪洋军)
干部要谨防“工作搞上去,人却倒下了”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