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能否走出黄宗羲定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明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营改增是大势所趋,其改革的意义讲得也很多了,如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等,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毕竟又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改革前后的税负到底是减还是增无疑是焦点,因为过往的不少税制改革往往陷入“黄宗羲定律”,也就是说改革后不仅没有减少税负,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这并非杞人忧天,试点城市上海营改增的效果就受到不少质疑。在上海试点4个月营改增后,虽然官方称整体减轻税负约20亿元人民币,而试点行业和企业却纷纷表示税负不降反升。例如,今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上海65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在2008年至2010年年均营业税的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运输业务负担率平均为1.88%。而实行“营改增”后,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会增加到4.2%,上升幅度为123%。而背后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服务税率上调幅度较大,而企业实际可抵扣项目较少。如此一来,税收再次陷入怪圈,改革一次,纳税人的负担就沉重一次。

  现在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不少企业开始“心惊肉跳”担心税负问题就显得很正常了。营改增能否走出黄宗羲定律,关键还是要看税制改革的真正导向。到底是以增税为导向还是以减税为导向?究竟是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还是全面性减税为导向?实际上,这几年政府部门一直强调的是结构性减税的导向,但现实是结构性减税“减”得很少,而结构性增税却“增”得不少,“结构性减税”措施带来的结果是总体税负并没有实质性减少,企业和居民感受的税负依然很重,各界所希冀的减税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美国《福布斯》推出的榜单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依然居全球第二,这也是继2009年中国内地首次排名第二位后,再次位列该名次。尽管这一榜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中国近来房地产“加名税”、“月饼税”、“馒头税”等等税收问题的先后露脸无疑是对中国税负到底是轻是重的最好注解。征税现在越来越陷入一个怪圈,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税收大幅增长,增速惊人;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税收增长回落的同时,非税收入却往往逆势增长,非税收入30%至40%的高增长几乎成为了中国经济不景气时的一种常态。

  现在正处于中国经济减速的转型期,地方财政收入缩水,上半年非税收入又大幅增长三成,营改增到底是增税还是减税对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况且涉及到营改增后与中央的分成问题,而原先的营业税是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源。营改增改革能否跳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取得最终成功,必须要厘清一个问题——全面性减税是否真正开启,这需要政府部门放弃自己手中的一部分利益,但目前政策仍然没有脱离结构性减税的基调,而非全面性减税的积极推进,到手的蛋糕要往外又谈何容易哉,有关部门测算的减税数据也就仅仅是数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