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就是以文化之


儒家教育就是以文化之
 
汉朝至唐朝期间儒家的教育,可以做个介绍给大家,对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方法。
遗憾的是,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们今天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一、九年教育,学有大成
古时的教育,入学一年对学生的考察是,经书断句的能力及辨别学生学习的志趣与兴趣,入学三年的考察看他是否严肃认真对待学业并热爱群体,入学五年的考察看他是否广泛钻研并敬重老师,入学七年的考察看他谈论学问和结交朋友的情况,学了七年叫做学有小成。
入学九年的人能够触类旁通,能坚持自己的见解而又不违背经义师训,这叫做学有大成。
在这之后足可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让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能前来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
 
二、六点教育原则
不举行洗祭,就不能到学校视察;使学生能从容地准备考试;老师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而不轻易讲话;使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先发挥学生善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何时点拨学生,老师要掌握好时机;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随便发问,因为发问的基础还没有,因为学习不能跨越。以上六点是教育的大原则。
 
大学的教育要遵循季节,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正统的课程(修养、齐家、治国等内容);学习要按步就班,基础要不稳,精深就免谈;不学习做各种杂事,就不能熟悉礼仪;不喜欢所学的技艺,就不能有兴趣去学习。
 
君子对于学习,要深藏学习之志,刻苦进修,休息则休息,游览则游览;这样才能安心学习并敬重老师,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与学友和乐相处并深信学到的道理,即使离开师友走向社会也不会违背师训,在任何岗位上也会尽职尽责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所学,以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就可以达善天下。
严肃、谦虚、勤勉、惜时、机敏,学业必然就会有成就。
 
三、教育的不规范
而如今太多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过多地向学生提问,讲解缺乏定见,逻辑散乱,追求进度而不考虑学生接受与否,施教不出于诚心,教诲学生不能倾尽才干,施教内容有错误,要求学生作答而又答非所问。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迷茫,学不明白就会怨恨老师,苦于学习而不知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即使毕业了,忘得一定很快。教育的不规范,就是由此造成的。
 
四、教育失败的原因
等学生错误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学生就会有抵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超过年龄再学习,即使勤勉也难于成功;杂乱无章的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把教学弄乱而不好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不良的朋友违背师训;不良的行为荒废学习。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五、兴教的方法
大学的教育方法,防范尚未发生的错误叫做预防;在可以教育的时机及时施教叫做适时;不逾越阶段而按步骤施教叫做有序;互相观察学习而学得更好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兴教的方法。
 
六、仁师善教
君子既懂得兴教的方法,又知道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要引导而不要牵着走;要加以鼓励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启发而不要讲得太透。引导而不要牵着走,学生情绪平和;鼓励而不要压抑学生,学生容易接受;要启发而不讲得太透,学生就会学会思考。能使学生情绪平和、容易接受又善于思考,可以说是善于教育的了。
 
学生容易犯的四种过失,老师一定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因素各不相同。了解他们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施教的人,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从而来补救学生的过失。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跟着他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学业志向。
 
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美妙,少用比喻而说得明白易懂,这样可以说是善于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七、蒙生善学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省力而事半功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而事倍功半,而学生又会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如同劈开坚硬的木材,先从较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劈木节的硬处,等时间一长,各部分就自然相脱离而分解开了。不善于发问的人,与此恰好相反。
学习跟各级官吏的职责不相关,但如果官吏不学习就不能施政。老师跟学生亲属不相关,但如果五伦亲属失去师教,家族、家庭就不知怎样和睦相处。
 
八、教育的目的
君子知道深入学习的难易状况,而又了解学生资质的优劣,然后才能讲得让大家都明白;能讲得大家都明白,然后才能成为老师;能成为老师然后才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国家重臣;然后才能成为朝臣中的典范;然后才能引导官员们普降雨露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这就是君子的大成,也是教育的目的。
 
 
梁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