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与中国地产的二次革命


  成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1998年以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增加了居民财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等。然而,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又导致了不少新的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比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使得绝大多数居民无能力承担并远离住房市场,从而使得中国住房市场成为投资者的天堂。而今,政府不得不频频出台政策解决这些问题。

  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房地产行业仍是国内的经济支柱之一。政府的调控目的绝不是让房地产行业崩盘,同时,政府也不会让2008年后的报复上涨重演,导致民怨奋起。因此,在笔者看来,2012年现有的调控政策仍将延续。这一波的调控必将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也许将被历史记录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如果把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定义为中国房地产的第一个革命的话,这一次,可能就是中国房地产的二次革命。

  在21世纪后中国房地产的第一个黄金十年里,真正独领风骚的其实只是住宅地产,许多人眼里的房地产也只是很狭隘的定义为住宅,而第一个黄金十年的终究其实也只是纯住宅地产暴利时代的终究,中国房地产的二次革命必然引发多方面的变革,开发模式的百家争鸣、多种业态的优势互补以及客户导向的思维方式等都将成为大势所趋。此外,如何“赢在转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是地产发展的摇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然而从一百多年前开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矫枉过正,选择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崇尚“新文化运动”,从而又一次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建国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仍一再遭受浩劫。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之后,已经日渐势微,这已经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

  如今,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第一次提出。这说明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现在,房地产、汽车都已成为我国的两大支柱性产业,但10年前刚提出要把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其间的机会呢?现在的文化产业是同样的机遇。目前,文化产业占我国GDP约为2.5%,如果2015年达到占GDP 5%的标准,意味着未来5年文化产业复合增速将达到37%,超过过去5年大多数工业行业复合增速。如何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定位、地产发展相融合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课题。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由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没有与文化充分融合,导致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同质化严重,各城市间之间没有差异化,千城一律。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如何让人铭记、让人在这里扎根?

  造成这一现象,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是城市发展的主导者,房地产开发商是城市的建设者,正是因为在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缺乏城市规划,对开发商过度依赖,而许多开发商也缺乏对城市的研究,一味追求暴利,盲目无序的开发,最终导致城市面貌被划分的支离破碎。城市的规划必须结合这个区域的文化,地产开发则必须将其实践落地。在“去地产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将文化产业和地产相融合,找到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而非以文化的名义圈地去做地产开发,这种短视行为是难以长期稳定发展的。

  将文化与地产结合,在国内也已经有成功的先行者, 早在1996年,宋城集团在杭州创建了以“清明上河图”原景、融合浓郁宋文化和杭州地域特色表演的主题公园——宋城,并推出了“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推广口号,一炮而红,大获成功,一举引爆了杭州的主题公园业,从而打破了杭州旅游业自古以来以西湖为中心,以观光览景为主要旅游形式的传统格局。在宋城集团的开发模式中,文化旅游项目、商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各占三分之一,用文化旅游的名义做房地产或做旅游,这样的风险会大大的减少。

  建筑离开文化就无法成为经典传世,每一个有责任的地产开发商都应该把文化植入自己的作品,用文化的力量赋予建筑生命,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