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被很多美国经济学家看好,我们有理由去思考这个和我们很相似的国度,我们将从纯粹经济学的视角去认识这个国家,而并不涉及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我们将从六个方面来思考,包括贫困与社会,核心经济比率与长期趋势,经济结构,物价与政府金融,贸易与收支平衡,外在债务与资本流动。
印度的基本面,包括地理,人口,资源,环境,这都是我们在思考我们的问题的时候都不可忽视的方面,但综观起来,我们会变得无知,无奈,无解,所以我们简言之。
资料来源:Bank of World
1.贫困与社会(POVERTY and SOCIAL )
以评估一国的发展水平,比较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人均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每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的人民比在那些低收入国家,因为人类的福祉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言论自由,民主的制度,快乐的生活,但从这些经济指标中捕获这些价值并不容易,读过阿马提亚森的书《以自由看发展》,我们忽略这些,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它们是较易衡量的,但总体上却并不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价值不在,事实上,它们在现代国家制度中的作用如同行驶的汽车中的轮子和汽油,我对此深信不疑。
使用世界银行的专家所谓的发展钻石(Development Diamond)描绘四个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出生时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学校入学率,小学(占总数的百分比)(gross primary (or secondary) enrollment),农村改善的水源(access to safe water),人均国民产出(GNP per capita),世界银行赋予各经济指标不同的方向轴,如同数学中的坐标轴,将各终点用线条连接,然后形成了一个多边形,即像一个“钻石”形状。
我们可以很容易设定参考钻石,它代表了国家的收入平均指标,每个指标设置到100%。参考钻石以外的任何点,比集团平均水平更好地显示了一个经济变量值,而在内的任何信号点低于平均水平的成就。就印度而言,我们的参考值是低收入国家水平(红色),简单的比较,印度在人均国民产出方面弱于参考值,在出生时预期寿命方面相当于参考值,而在农村改善的水源和学校入学率方面,印度显然做得要好于他自己的群体。
群体中的比较往往是比较客观而不失公平,而对我们所讨论的贫困与社会,最优的视角就是这种现期的定性比较,往往这种变化在短期中是很明显的(比如由于政府的某项行动),类似于存量比较,而对于经济数据而言,我们往往考虑的时间的变迁下的视角。比如下图依次就是印度,南亚,中低收入国家水平在一些社会指标的比较,这相当有效。
印度可能依然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处于下游,但很明显它在涉及基础生存方面,它赋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众所周知,印度在贫富差距程度上不可思议,但说政府对底层的人们不予理睬就错了。
印度的国家贫困率在37%的水平,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数据,它较客观的表达了人们的直观真实感觉,这对于那些处于贫民窟中的民众也是清醒和认真的表达,而不是我们的国家贫困率在2-3%的水平,民众感觉自己被忽视和欺诈了,政府应当清楚经济数据的含义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自己,当我们在采取行动时不至于欺骗自己。
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数量在30%,这是较低的水平,而对于中国而言,数据已经过半,这说明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而始于1990年的印度经济改革,正是才可能在加速城市化,毫无疑问,如果和中国类似,印度将在未来10年中表现出较强悍的城市化速度。
在思考下组数据中,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印度人口在过去七年中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而对于南亚和中低收入国家而言,这一数据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值得思考的是它们在劳动力增长上表现的差异较大,印度劳动力增长率远低于人口增长率,是什么在促使这种改变,我们并无从谈起,可能说明印度政府在减少劳动力增加上采取行动(比如义务教育)或自然地人们选择不成为劳动力而进行个人投资于教育,但不管前者还是后者,这都说明一个较长时期的变迁,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投资,这将在印度后期发力阶段扮演主角的作用。
但印度在贫困和社会方面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印度在识字率水平,婴儿死亡率(每千人出生婴儿),儿童营养不良率(5岁以下儿童)等方面与同群体相差较远,它在这些方面依然需要持续的改善。政府在改善这些方面中不可替代的扮演领导的角色,但这也仅仅是领导,而不是权力的滥施,基于不甘和同情的行动并不是不需要忽视各方利益的权衡,效率与公平并不是不会同行,但这确实是很难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试点行动可能有利于这种转变,但涉及需要决断时,请不要有所怀疑,基于理性和事实的认证正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前提。
国家贫困线以下的生活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