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走出去”?经济学、管理学里经常说,只有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比如香港、新加坡、台湾,他们本地的市场非常狭小,所以他们的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必须要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环境,所以国际化是与生俱来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陆型国家,母国的市场规模、广度、深度极其巨大,其实比较国际化,是很自然而然的,我完全赞同维迎的观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尽管中国经济的规模非常庞大,但我们今天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我们是全球的贸易大国,出口第一,进口第二,贸易占GDP的比重非常之高,中国外向度在所有大型经济体里是非常高的。而且,我们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全球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总体上对中国经济的成长、效率的提高、带来的资本、带来的技术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中国企业又形成了竞争格局,我们一开始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竞争格局,比如在消费品行业,凡是中国人熟悉的消费品牌,从最低等的,比如沃尔玛购物零售,到饮料可口可乐、咖啡星巴克,基本所有外国品牌在中国都占有非常大、非常显赫、非常重要的市场份额。再高端一点的,iPhone、iPad,女生用的包、衣服有很多都是意大利、法国的品牌,男人喝的红酒可能是智利的红酒,国际消费品在中国很有竞争力;制造业更不用说了,iPad,几乎99.9%都在中国生产组装;汽车,全球所有的汽车巨头都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服务业竞争也越来越多,包括酒店,也是喜来登的,中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外资在其中,非常活跃,我们的竞争格局是国际竞争格局,我们每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绝对不可能闭门造车。
第二,中国从产业链来说,我们的很多上游原材料、能源都是依赖国际市场的,作为一个生产型企业,在中游或下游你不得不关注全球大宗商品能源价格的波动,对你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还有很多企业,尽管中国市场发展很快,但也走出去了,比如电信通讯设备,中兴、华为,对他们来说,在新兴市场、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市场获取客户和市场资源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确实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关于现状,一开始主持人说70%是失败的,那是因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程还很短,经验不足,目前来说我们国际化的程度还很低,首先公司决策层想的国际战略就不够,我经常给外资公司的董事会做演讲,他们孜孜以求的就是想寻求国际化战略,我想我们国家更多是例外,大部分企业高层不怎么想国际化战略。
第二点,我们国际化人才储备也还不够,因为做国际化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做一个对比,跨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他们用了多少中国的人才?张维迎的很多学生,北大毕业的,一些最好的学生可能都在跨国公司里工作,相反我们只有几个中国企业用了国际尖端人才,这也是特例,人才确实是不够的,我们对很多国际市场的法律、政治、文化、语言、商业游戏规则都比较清楚和了解,这样一种情况下,国际化一定会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是挫折。
我给大家一个数字,美国标普每年平均国际销售占他们公司总销售的比重是27%,其中有一百家企业国际收入过半,甚至有的占70%。中国也有500强,我们的500强中,国际收入占比重都至于10%,从这点来看,我们国际化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具体讲一下联想,我也很早就预测联想走向国际化的必然,因为IT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你不可能在一个孤立的市场和国家,尽管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技术变化也太快了,所以联想投身国际化也是必然,从一开始它就是非常国际化的企业,因为PC这个产业是从国际输入到中国的,你要发展,一定要看整个国际产业的趋势,这个品牌,这个销售网络,研发,客户服务,非常关键,联想收购IBM做了很多功课,而且他们的目标选得非常对,惠普是不可能的,只有IBM PC是可能的,联想的目的性很强,收购时高盛是独家咨询顾问,还找了很多国际的法律咨询公司、财务的合作伙伴,不只是18亿美元的收购,而且在收购过程中尽职调查就已经考虑到了管理和整合,从公司治理、董事会、产品、安排、技术、销售……各个环节都已经想得非常周密,从这点来看,总体来说尽管也经过一些考验和挑战,但事后证明,联想收购IBM PC基本上是成功的,对联想的产业地位、竞争地位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提升,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重要案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评论
编辑推荐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