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的魅力:新书《长河烟雨》自序


  引言:李成年将军的新著随笔集《长河烟雨》,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为八辑,即:澄心清神、培德启智、大师为师、元戎情怀、诗词偶拾、学书感悟、往事回眸、激励鞭策。这既是作者近几年来心路历程的印记,也反映出他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跋涉的探索和追求。如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大众的阅读心理,使作品更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需求?怎样使作品既有高洁纯正的思想内涵,又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盎然的生机与情趣,从而达到赏心悦目、澄心清神的要求?以及怎样做到乐观、豁达,拥有一颗“淡定”的心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意蕴深邃,气韵清新,构思巧妙,文笔流畅,是一部读来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书。

  下面介绍的,是作者为《长河烟雨》写的自序。

  从着手搜集书稿,准备出书的那一天起 ,我脑子里就开始转悠:给这本书起个什么名呢?

  我的前两本文集的名字,都是围着“湖”字转,因为我出生在微山湖,长期工作在“八一”湖,退休养老在昆明湖,所以一本叫《三湖漫笔》,另一本叫《湖畔思絮》。这一本在“湖”字上实在想不出什么新名堂,怎么办呢?有了,江河湖海任我游,“湖”字不行换“河”字,就像四兄弟,哥哥不行换弟弟,顺理成章,说得过去。

  正巧,我家所在地附近,就是湖河交汇处,北边不远处是昆明湖,东边临近就是长河,真乃天助我也。

  长河,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钟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全长30多公里。元代都水监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水通过这条河道入大都城,再连接通惠河,以兴漕运。

  长河在明代晚期,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淤塞。到了清代,乾隆帝兴修水利,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对长河的清挖河底,局部拓宽和整理泊岸的工程。疏浚后的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也成为一条可以灌溉普通农田的河道。

  1989年秋,我从京西宾馆附近的空军大院,调到颐和园附近的空军指挥学院。长河西岸,是我从住处去颐和园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平时经常散步、观钓的场所。当时,河水清澈,岸边垂柳婆娑多姿,堤上西侧,人行道旁,是一排伟岸挺拔的白杨树,为长河筑起一道挡风滤沙的防护墙。

  在我邻河而居的20多年中,可以这样说:长河岸边,曾留下我无数的足印;平明如镜的河水,曾映现过我数不清的倒影。但给我印象最深、感觉最好、意境最美的,是一次雨中垂钓。

  那是一个阴雨连 绵的初秋天气,刚学会钓鱼不久,正处在“发烧”阶段的我,吃过早饭,便手提钓具,穿着新发的军用雨衣,冒着濛濛细雨,来到长河西岸的水边,甩竿垂钓。

  细雨依然在下,灰白色的天空没有丝毫的晴意。雨丝从云层中缓缓落下,飘逸、疏放,迷蒙而含蓄。微风起处,雨丝与飘浮在水面上的轻雾糅合在一起,形成如烟似雾的云朵,随风飘荡,从水面飘向岸边的垂柳,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神秘莫测。

  眼前这一幕幕奇妙的烟景,使我心醉神逸。恍然间觉得手中的钓竿猛的一动,啊,鱼上钩了,翻腕起竿,一条约半斤重的鲤鱼,金光闪闪地被甩到岸边……

  这次垂钓,可以说是“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烟雨朦胧之间也!

  时过多年,每当忆起或谈起这次垂钓,总有一种心驰神往之感。当然,这种奇妙的感觉,决不是我个人的新发现,是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共识与同感。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名作佳句,就是明证。

  那么烟雨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出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美感呢?因为烟雨朦胧,似有若无,最能够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出诗情画意的美感和向往。

  距离产生美感,最美的感受,就在隔着远远的距离,对若隐若现的诗意景观的好奇里。

  烟雨朦胧,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人生在世恍如一梦,生、老、病、死,匆匆忙忙几十年,到底应该怎样度过?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里,紧张的工作状态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不少人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略心灵的净化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长此下去,势必造成物欲膨胀,精神空虚,生活乏味,品味低俗。

  有人说,一个只有物质家园而没有精神根基的人,不过是流浪在精神废墟上的孤儿。所言极是。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抛开外物的困扰,从“小我”中挣脱出来,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多做些对国家有用,对人民有利,对社会有益的事。平时,在亲朋邻里之间,在扶危济困之中,多做些好事、善事,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真情赢得真情,在自觉地实践和磨炼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逐步做到襟怀坦荡,无私无畏。这样才能心平气和,豁达乐观,才有良好的心情来享受生活中的幽默和风趣,诗意和浪漫,从而活得舒适,活得潇洒,活得有滋有味,活得丰富多彩。

  事实证明,要想获得最为良好的心态,就机缘而论,莫过于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真正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物役、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之化境。这便是我为这本散文随笔集取名为《长河烟雨》的用意之一。

  还有一层意思,因为长河不仅是个地名,还是一个时间概念。人们经常以长河来比喻长时间的过程,如“历史长河”。取名“长河烟雨”,还包含着关注时代风雨,为时代鼓与呼的意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句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中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写作者,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当关心时代,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歌唱,为时代服务。

  《长河烟雨》是我退休后出的第二本随笔文集,时间跨度为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内容分为8辑,依次为:澄心清神、培德启智、大师为师、元戎情怀、诗词偶拾、学书感悟、往事回眸、激励鞭策。这既是我近几年来心路历程的印记,也反映出我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跋涉的探索和追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如果说从文字的产生到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产生可以归结于一种量变的话,那么互联网的产生则无疑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质变。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网民规模已经冲破4亿关口。互联网的即时传递特性让中国的4亿网民都拥有了发表见解的平台,人人都拥有了自己的“麦克风”,人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人人都成为了身处第一线的“记者”。

  这种状况无疑给我们的新闻写作者和文学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准确掌握社会大众的阅读心理和取向,进一步优化写作语言,改进写作方式方法, 真正拿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为此,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追求:

  第一,古为今用,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把握住时代之脉搏,使作品尽可能地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需求,营造出一种寓传统与当代的境界。

  过去向古代书法大师学习,往往只注重其书法成就、书体源流、艺术特色等,对其身世遭遇和为人处世之道重视不够,只是粗略看过,缺乏精研细读。2010年上半年,在我阅读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生平事迹时,发现这位先贤前辈不仅书法成就卓尔不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不少非同凡响的过人之处,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于是便针对有些人在当今多风险的奋斗历程中,经不起挫折和不幸,知难而退,甚至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的状况,撰写了《有幸与不幸:谈“欧阳询的成功之谜”》,介绍欧阳询怎样以平静的心态和自重、自爱、自信、自强的坚忍精神,对待嘲讽、歧视、冷遇和一切苦难,以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坚韧不拔学习毅力,改变命运,变不幸为有幸,终成大器的感人事迹。针对一些人经常埋怨机遇难求,可一旦机遇到手,又不懂得珍惜,以致坐失良机的教训,写了《机遇与辉煌:续谈“欧阳询成功之谜”》,介绍了欧阳询怎样以积极的心态把握住机遇,并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机遇应有效能的故事,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积极心态把握机遇,发挥机遇的最大效能,对于一个锐意进取的奋斗者,比获得机遇更为重要”。这两篇文章在《人民网》发表后,不少网站转载,《书法导报》还以整版篇幅予以刊登。此外,我讲述《欧阳询成功之路》的视频,还被编进“纪实人物志·李成年篇”,在人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国艺术传媒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凤凰网、土豆网、酷6网等许多媒体播放。

  第二,在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实面前,人们需要放松心情,寻求澄心清神的心灵港湾。

  何谓澄心清神?就字义来讲,似可理解为:使心灵澄明纯净,让精神高洁清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拒腐防变能力;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忙中偷闲、动中求静的本领,自觉做到远离尘嚣,醉心于山水之间,享受诗情画意之美。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

  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

  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会影,

  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

  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

  得心之真味,观心征道,无如此三者。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

  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颠,使人兴迈。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销炉焰冰消日;

  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多么清新隽永妙语,多么超尘脱俗的意境!既诗情画意地诠释了“澄心清神”的真正涵义,又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达到“澄心清神”的要求。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应当是:既有高洁纯正的思想内涵,又有如诗如画,弥漫着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融合,令人读了,看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我正在一步步攀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文集第一辑选出的一组文章,如《湖光山色话西堤》、《月光下,享受清淳之美》、《我的“淡美”情结》、《旷达脱俗生死情》、《滴墨趣闻》、《以爱心培育爱心》等,都是我在攀登、追求中的习作,距“澄心清神”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很远,选编出来,仅供参阅浏览。

  第三,戒浮、戒躁,做一个豁达的人,拥有一颗淡定的心。这是我退休之后,一直追求的精神状态。

  何为淡定?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那种从容和镇定。它是内在的心态修炼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如果有人要问:“淡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只能这样回答:“是一种豁然、超然、悠然、陶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妙感觉。”

  只有拥有这样一颗淡定的心,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国家、人民和社会、个人的多层次利益格局中,处理得当,既不会执着于一时的得失,也不会迷失在碌碌无为之中。追求淡定的人生,追求淡定中的成功,这是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淡定,对于我们喜欢写作的人尤为重要。写作首先要静下心来。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浮气躁,没有平和安静的心境,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

  写作要读书看报,要调查研究,要构思,要提炼,要灵感,所有这些,哪一样能缺少平和安静的心境呢?

  当然,需要平和安静心境的,绝不仅仅是写作,各行各业都需要,人人都需要。近读2012年3月7日的《杂文报》,其中有篇《等不及》的文章,作者在历数了看电影、看演出不等演完就提前退场,坐飞机还没等飞机停稳,就急匆匆打开手机往通道里挤之类的不文明现象后,深有感慨地说:“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急迫,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总是迫不及待,总是神色匆忙,似乎一分一秒也等不及了?”并说:“我不知道是什么在如此急切地催促着人们,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时间。”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呢?原因在于急躁、浮躁已成为当今许多人的通病,他们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盲目恐慌,生怕“一步落下,十步难追”,精神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太缺乏“平和安静的心境”!

  获得平和安静的心境靠什么?靠淡定。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淡定”的心态呢?要靠长期的修养和磨练。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把握好正确的人生方向;还要回归理性,切忌头脑发热、感情用事,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荡涤物欲杂念,理智地控制不良情绪,在困难、挫折、不幸、灾难,以及种种干扰和诱惑到来的时候,自觉做到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讲文明、讲公德、讲礼貌,做一个从容镇定、通情达理、品格高尚的人。

  以上几点,是我想做而尚未做好的几件事,所以在序言中写出来,是希望能得到读者们的指教,以便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李成年   2012年3月31日于北京西郊三湖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