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黄奎老师的慷慨推荐,让我读到如此好的书,此书虽然出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今天读起来依然字字珠玑,受益匪浅。
营销即战争!
当今的营销本质,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是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产品、渠道等营销环节的同质化早已无法避免,市场也逐步饱和,因此现在的营销更多的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对垒过
程中,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敌人就是竞争对手,而顾客就是要占领阵地。结合项目的操作经验,研究消费者、研究行业消费趋势与制定策略不能等同,趋势是行业行
为,而策略则是根据企业资源情况制定的企业行为。因此我们为客户制定的各种营销策略,从本质上都是竞争性策略,核心对象都是竞争对手,消费者策略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营
销即战争的思想早已成为营销界的普世观念。
特劳特作为战略定位鼻祖,定位是其知识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操作项目的关键,而《营销战》这本书从本质上是为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定位的路径,整本书实质上就可
以用两个字概括——聚焦!凸显的是战略、策略的价值!
多数军事史料显示同样的结论:一场越战,美国人打赢了每一次战役,却输了整场战争!
为什么?缺乏目标清晰,有效的策略与实现策略的路径!
同样在营销过程,越战的教训时常发生,有时就发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咨询的价值就是要甄别关键问题和整合资源解决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构建品牌体系、营销体系
,管理体系等,如果核心问题没有洞察清楚,只是为了做而做,必然造成本末倒置,虽然有可能在某一环节成功,但在整个企业发展层面却只能猜谜与碰运气。
闲话少扯,回到正题上。
《营销战》强调了“大鱼吃小鱼,倚强凌弱,大公司击垮小公司”是基本商业规则,“上帝偏向力量更强的一方”,围绕这个商业规则,结合不同行业发展格局下的不同阵营之
中的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防守战、进攻战、侧翼战与游击战四种不同战略及策略,每个企业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价值链中的位置,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战略。在企业围绕聚焦建立
营销战略之时,秉承两大原则:
兵力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集中资源与兵力,以达到在某一方面的“大鱼吃小鱼”。
防守优势原则:这里的防守原则与后面的防守战略不是一回事,防守原则强调的是基于企业资源和消费者心智资源的有限性,企业行为应该秉承其成功路径,而不应该干些自
己不擅长,没有优势的事情。
围绕“聚焦”核心,以兵力原则和防守优势原则为路径,针对不同行业的价值链,探讨不同企业所面临的四个战略:
防御战
目标企业:行业中的真正第一名,处于行业价值链顶端,处在防守位置。
这些行业龙头,面对众多后来者的挑战,处于防守的位置,在防守中应秉承三个原则:
原则一:只有市场领先者才应该考虑进行防守
这条原则看起来很幼稚,但在实际中却不然。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见过的公司,无一不认为自己就是领先者的。但是,多数公司是把它们领先者的地位建立在自己营造的概
念上,而不是建立在市场事实的基础上,公司自己并不能造就领先者,只有消费者可以做到这一点”
真正能够称上领先者的好比:快餐行业的麦当劳、家化行业中的宝洁之类。
我们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基本很难与真正的行业领导者合作。
原则二: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自我的勇气
由于防御者处于领先的地位,他在顾客的头脑中占据优势。防御者调高地位的最好办法是不断冲击消费者的心智,引进新产品与服务,取代原有的部分,以此巩固你的地位
,把生意从自己手中夺走总比让别人夺走强的多。如同书中所说的吉利的案例。
这一点不仅仅存在与领先者身上,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对现有利润产品的调整是非常苦难和痛苦的,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割肉的,进攻自我可能会牺牲
眼前的利益,但是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保卫市场占有率,而这才是打赢营销战的最终武器。
原则三:要时刻准备阻止竞争的强大营销攻势
多数公司只用一个机会获胜,而领先者却有两个机会(如果领先者失去挑战自我的机会,还可以照搬其他竞争对手的手段)对于领先者而言,绝大多数的营销战是针对消费
者心智的争夺,而改变消费者心智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进攻战
目标企业:行业中的2-3名,在行业中有能力与资源与领导者一争高下的企业
对于进攻者而言,同样遵守三点原则“
原则一:考虑的重点应该是领先者在市场中的强势
处于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公司应该做到的,是把精力放到领先者身上。要考虑领先者的产品、价格、渠道,而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反思。如果第二、三在某一类产品上的实力
强大,但领先者在这方面也相当强大,前者胜算很少。
原则二:要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并攻击此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1、 强势中必然有不足,如大规模生产所导致的个性化的不足之类。
2、 有时候,领先者会有一些弱点,而那仅仅是弱点,并不是他们力量中固有的部分,如高价产品并不意味着低价就是机遇,当领先者降价的时候,低价就是陷阱。
原则三:在尽可能狭窄的阵地上发动进攻
公司可能只专注一种产品。“品类齐全”可能只是一种奢侈(产品可能很多,但真正产生利益,支持品牌的就是寥寥几个单品),进攻战应该在狭窄的阵地上打响,尽可能专注单
一产品、单一渠道(渠道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在狭小的阵地上发动进攻时,就会用上兵力原则,即集结兵力,达到局部兵力优势。如针对麦当劳大规模生
产,汉堡王提出的“个性化选择”一样,让麦当劳无一适从。
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别指望任何公司都能接受这种观点,一些好的进攻策略很难推广开,因为这些观念在本质上是“逆向”的“以终为始”的,同多数管理人员的“正向”(企业
优势)思维正好相反。
侧翼战原则
目标企业:行业中的4-10名,在行业中有有一定规模与资源的企业
原则一:一次好的侧翼进攻行动应该在无人竞争的地区开展
发动侧翼进攻,并不需要生产出不同于市场上任何现有产品的新产品,但是,你的产品中必须有创新或独特的部分,侧翼战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你创造和维持独特产品风格的
能力,这点并不容易。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把这种方法叫做“市场细分”,即寻找市场空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想发动一次真正的侧翼战,你必须头一个抢占细分市场,否则,就变成
了向严密防守的敌人发动单纯的进攻战,因此侧翼战需要独特有远见的眼光,其原因在于,在一次真正的侧翼进攻中,新产品或服务并不是显性的。同时对于传统的销售人员来说
,在尚无市场的情况下销售商品是很困难的,但是要成功发动侧翼进攻,必须这么做,通过拆散敌人力量是侧翼进攻的关键。
原则二:战术奇袭应该成为计划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上说,侧翼战是一种奇袭。奇袭的程度越高,迫使领先者做出反应和设防的时间越长。
原则三:追击同进攻本身一样重要
“如果没有追击,胜利就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对于侧翼战而言,速度重于完美性。成功孕育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即运用你的营销力量,在领先者开始设防,用相同的产品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之前,赶紧把你的新产品
从战场上撤走,这是路径的力量。这里注重强调低价位和高价位侧翼战的要点
低价位侧翼战
要点:降价而同时赢利的诀窍在于,在顾客注意不到或不关心的地方降低成本,不露声色,大张旗鼓的降价促销并不是件好事。
高价位侧翼战
高价位比低价位代表着更多的销售机会,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消费者以价格衡量产品价值的逻辑是存在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等,消费者很多情况下都是以价格来衡量产品价值。
原因二:高价产品产生高利润的可能性,为你的市场投入的增加提供可能性。
游击战原则
目标企业:行业中的10名之后所有企业,这是我们咨询客户的主要来源
游击战同样遵守三个原则:
原则一:找到一块细分市场,要小的足以守的住
这里的小既可以指地理意义,也可以在容量上,还可以指概念上的“小”
游击战的目的是,尽量缩小战场以便赢得兵力优势。成为“小池里的大鱼”
在某种意义上说,游击战与侧翼战很类似,但侧翼战是针对领先者的战略布局,更多的是从行业价值链思考,而游击战则更多的是从生意上的思考。
对于成功的游击战而言,见好就收的意义很重要,不能身陷无所谓的消耗战。
原则二:不管你多么成功,也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像个领先者
游击战的成功在于“灵敏快捷”应该尽可能做到全部人员投入前线,不留任何非战斗人员。
原则三:一旦有失败迹象,随时准备撤退。
对于游击队企业而言,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上就是营销战的四种战略路径。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牛奶行业格局——
伊利是典型的行业领导者,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蒙牛、光明处于进攻阶段
其他3-10名都处于侧翼进攻阶段
而其他上千个品牌都在打游击,闹革命。
思考这些企业的种种营销行为和广告行为的初衷逐渐清晰与系统,这些企业自身都可能没有觉察到。
四种战略从本质上将聚焦与定位的重要性,但从大的专业角度来说的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关注战略,小公司同样需要战略,对于草创企业而言,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战略,战略是规划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
同样,战略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真正来源与战术,与企业生意密切相关的思想。
就像书中所述战略源于战术,战略服务于战术,战术结果的取得是战略的最终目标和惟一目的。如果一个给定战略不能为战术结果服务,不管它的战略构思多么巧妙,表达
多么动人,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来自底层,而不是来自顶层。一个公司的战略只能瞄准一个惟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优先占用资源,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惟一进攻点”。
现在的许多企业的战略大多都是粉饰,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真正的战略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战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
我非常赞同书中所说的“战略允许一般质量的战术”。如同我们服务的很多企业,无论是否有我们,只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快慢,如果真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阶段,咨询公司的
大多是爱莫能助的,这其中牵扯的利害关系太多,不是外脑能够解决的,现在服务的很多客户的需求,大多是在战术层面上,但即便如此很多关系到行业本质、企业发展关键因素
与路径需要想清楚,如果连自己都没想清楚,提供的价值往往经不起市场与时间的考验,这是咨询的悲哀。
无论怎么说《营销战》这本书确实是本好书,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所评价“革命性的观点,惊人的力作!”但书中也有局限性,个人认为主要集中在两点:
1、 四种战略大多是针对成熟行业,行业的价值链已经成型,而针对不成熟和刚起步的行业却不一定适合。
2、 由于特劳特咨询的专业在于“战略导入,广告导出”因此书中过于强调广告的力量,营销不仅仅只有广告,如渠道的价值就没有过多展现。
无论怎么说,《营销战》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对我们对行业的把控,对企业路径的思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